background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传统中国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大智慧(圖)

張均威

2016年12月19日

AA

張均威

2016年12月19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12月19日

張均威

2016年12月19日

張均威

道法自然的大智慧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哲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道法自然”的本義和現代轉化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哲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湯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義為價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諧”基礎上,推展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有“人與人的和諧”,以達成“自我身心的和諧”。在人與自然關係基礎上解決人與社會關係的問題,進而使人的心靈需求得以妥善解決。儒家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則從“自我身心的和諧”出發,依次推導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的和諧”。如此,儒道兩種不同的價值路向,相反相成,互補互促,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架構。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說,人的活動效法地,地的運動效法天,天的運轉效法“道”,“道”的運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應效法“道”,是因為“道”具有“自然無為”的特性,體現著宇宙秩序的和諧。“道”本指道路,引申為本源、道理、法則諸義。總體來說,“道”就是萬事萬物生長發展的原動力和規律,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道家以“自然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點。馮友蘭指出,道家學說可用“復歸自然”一言以蔽之。據湯用彤考察,“自然”一詞本為形容詞,“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對於人為而言的一種自發的、天生而然的狀態。“自然”後來才用作名詞,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層含義。“自然”的今義,從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觀規律;從形而下角度看,則包括原生態的自然界、由人類與自然相互影響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以一種全息的思維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諧的生命共同體,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維持整體性平衡,使萬物協同發展。老子認為,“道”之所以尊貴,在於它對事物不妄加干涉,這樣人與自然就和諧了。莊子提出“太和萬物”的觀點,認為萬物天然處於和諧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類應該“順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即以天道來規範人道。在這種系統觀中,和諧的人生與社會應是“自然的和諧”的一種再現。照此思維看,從“自然的和諧”出發,健全社會模式的各環節方可依次得以展開。由此,“道法自然”便從自然領域轉進到社會領域。

“道法自然”引發的環境倫理,旨在倡導一種善待自然、師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態度,要求從自然界學習人類生存發展之道,自覺維護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最基本的層面是人與物的和諧。人類必須首先解決人與物質的關係問題。因為人類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是處理天人關係的基礎,若不及時發展科技提高生產力,就連常見自然災害也無法抵禦,生存條件沒保障就談不上天人和諧,所以人與物的關係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題。對於儒道兩家在此問題上的差異,陳寅恪指出:“中國儒家雖稱格物致知,然其所殫精緻意者,實僅人與人之關係。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係。故吾國之醫藥學術之發達出於道教之貢獻為多。”道教繼承發展了道家“天道自然”“萬物一體”等觀念,並付諸實踐。馮友蘭對道教對待自然的科學精神有充分肯定。

對於道家自然觀的科學精神,在西方亦有不少知音。李約瑟對道家更為注重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觀給予很高評價:“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藥劑學都起源於道家。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道家發展了科學態度的許多最重要的特點,因而對中國科學史有著頭等重要性,並有不少東西可以向世界傳授。”美國科學家卡普拉進一步指出:“為了獲知‘道的特性’,道家發展了凝神體察自然的方法,這種方法基本是科學的。只是由於對分析方法的高度質疑,使其沒能建構出自己的科學理論。然而,把對自然界精細的觀察和強有效力的神秘主義直覺結合起來,就使道家聖賢獲得深邃的洞見,並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道法自然”意味著人類要懂得敬畏自然,並向大自然學習,使人道合於天道。現代仿生學的發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種實際應用。但從本質上說,“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種事物的“本然”之理並順應之。如能把握規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自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學發展的大道。

“道法自然”與綠色發展

“道法自然”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它以天人合一的“內在關係”立論,迥異於西方把人和自然視為對立的“外在關係”。“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則,滲透於宇宙萬有之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樣要受這種自然法則的支配。和諧是符合自然法則的一種結果,和諧人生就是在各種關係中按照這些自然法則生活的過程。各種不和諧現象之所以產生,都源於背離自然。以身心健康而言,離自然越近,則離疾患越遠。面對當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種危機,我們不能不讚歎“道法自然”的智慧。這種觀念在探求生存與自由的同時,便已考慮到獲取的前提,並把自然法則上升為人類的行為價值,值得現代人研究和借鑒。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殘酷地破壞著自然,自然也無情地報復著人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給世人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而人類再也無法承受生態惡化的報復,這造成了天人關係和社會關係的種種緊張。時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已顯得非常迫切。“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並非讓人削足適履地消極適應環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觀規律而預先防範,由於採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會受到違反自然規律的懲罰。而當天災人禍突如其來降臨後,亦遵奉天地消長變化的規律,應機而動,轉危為安。

《老子》中“無為而無不為”所詮釋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義。“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消極“不作為”,而是積極創造條件來合道行動的“無不為”:遵循自然規律而行,是“輔萬物之自然”的“無妄為”,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為無為”。藉此使天地萬物順隨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達成無為而成的效果。在國際漢學界,李約瑟糾正了以往對道家“無為”的誤讀,解釋為“不作違反自然的事”。卡普拉解讀為:“‘無為’不是指禁絕行動,而是不要採取與正在運轉的宇宙進程不相和諧的行動。”李約瑟也是在此意義上指出:“能夠實踐無為,意味著要通過本質上是科學的觀察來師法自然,這對中國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至為重要的開端。”道家自然觀在西方的流行,也日漸引起了中國當代學者的關注,這種文化自覺使得生態自覺成為可能。

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以此“參天地之化育,上下與天地同流”,方為“道法自然”天人和諧的最佳狀態。正像卡普拉在《轉折點》中所說:“在人類偉大的精神傳統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態智慧:強調所有自然和社會現象既是一根本的整體,又具有動態的特性。”這表明人類更應從基於自然主義的人文關懷角度看待自然界。“親近傳統,回歸自然”既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語彙,更是一股不容迴避的世界潮流,是社會與時俱進的體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個人的修養和生活中,而且要運用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劃中。綠色發展對自然法則遵循“服從——認同——內化”之法,從而建立綠色規則,樹立綠色信念,成就綠色之道。以“道法自然”傳統為思想淵源的綠色發展觀,既符合國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順應世界環保潮流,對於化解環境危機、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今天不僅要傳承“道法自然”的智慧,還應將之發揚光大,奉獻給世界。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