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史海鈎沉故國回首

延陵吳氏

張均威

2013年7月25日

AA

張均威

2013年7月25日

0
0
1
AA

0
0
1
0
0
1
AA

2013年7月25日

張均威

2013年7月25日

張均威

吳姓的郡望「渤海」,盡人皆知,代表了他們的根源所在,也說明了他們的血緣依歸。

然而,為什麼又有不少的吳姓,卻以「延陵」兩個字作為家族的表記呢?
這個問題,乍看難免令人感到困惑,但只要對吳姓的淵源稍加研究,便會發現答案非常簡單,因為,這兩個不同的郡望,在實質上根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沒有絲毫彼此可分的。
前文已經介紹過,吳姓是從周朝時的吳國,「以國為氏」而來的,當時的吳國,位于瀕海的江、浙地區,所以吳姓的于孫才會以「渤海」為郡望,紀念自己的發祥之地。這個最先開辟長江下游所謂「蠻夷之地」的古吳國,由泰伯和仲雍的后裔一代傳一代,總共掌理了七、八百個年頭。其間,傳到第十九代時,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讀史士人人人都熟知和敬佩的吳季札。
吳季札是春秋末葉把吳國引導上稱霸之路的吳王壽夢的兒子,壽夢共有四個兒子,季札是老么。根據當時史籍的記載,由于季札很賢能,壽夢曾經決定要把王位傳給他,可是季札卻謙讓了,結果仍由他的長兄諸樊繼位,他自己則被別封于延陵──吳季札的后裔,此后便以「延陵」為表記,說明他們的血緣出處﹔此外,他三位兄長的后裔,則仍然以一世始祖泰伯所傳的「渤海」為郡望。
「渤海吳氏」與「延陵吳氏」 間一而二、二而一的實質關系,從上面的說明,相信每一位吳姓人士都可以了然于懷了。
兩千多年前吳季札受封的延陵,就是現在江蘇省武進縣的縣治所在地,當時,吳季札曾以「延陵季子」自稱,因此后世也有尊稱他為「吳季子」的。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吳季札的子孫當中,后來也有「以邑為氏」而以「延陵」二字為復姓的,春秋末期趙襄子的謀臣延陵玉,即為其中之一。
吳季札之賢,垂名史籍,他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左傳」、「公羊」、「禮記」、「史記」等史書,對于吳季札的讓國、觀樂、守節、救陳、習禮、挂劍等事跡,都有翔實的記載。以下,是司馬遷筆下的「延陵呈季子本傳」──「季子名札,泰伯十九世孫,吳王壽夢少子也。吳自壽夢立稱王而國始大。夢有四子,長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四子之中,惟季札最賢,其父欲立之,札辭不可。夢卒,于是立諸樊攝行事,除喪,又遜于札,札棄位而耕,援子臧曹君之義以謝之。諸樊卒,弟余祭立,欲傳以次及而致國于季札終不愛,乃封于延陵,遂家焉。故稱延陵季子。
余祭卒,弟余昧立,又欲授位于札,札竟逃去,吳人乃立余昧之子僚為王。后諸樊之子光弒僚,欲奪位以讓札,札又辭之,乃自立,是為吳國闔廬。時季子自晉歸,知王僚已死,逕往其墓舉哀成服,退守臣位,此周敬王五年事也。
季子恥爭國之事,老于延陵,終身不入吳國,不與吳事,時人高之,及卒,葬申浦之西,孔子親題其碑曰:「于戲有吳延陵季子之墓」,謂之延陵十字碑。
噫,若季子者,清風亮節,高人一等,豈后世一節一曲之士所可得而擬者哉!觀其生蠻夷行禮適義,聞樂知政,究觀人情,深識國體,非學而知,天性然也。匹妃高氏,生子二,曰徵生,曰重道。」
吳季札的墓碑,現在已不可尋,不過,孔子所親書「延陵十字碑」的拓本,卻迄今仍存。這十個字,無疑是屬于「延陵吳氏」的無價傳家之寶。
「延陵吳氏」的子孫,目前在台灣所在皆是,對于至聖先師能為自己祖先親書墓碑,大家都深感與有榮焉。吳季扎的墓,是在距今八百七十多年前的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一一零二至一一零六年)被當時的常州太守朱彥發現的(古延陵之地,隋代以后改置常州),事后,朱彥曾撰寫了一篇「延陵王墓碑文」,把發現這份珍貴歷史古跡的過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該文的內容為: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昆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慶晉陵為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白阿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之延陵鎮是也。杜佑謂白阿延陵有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說明矣。而孔子所書廟碑,歲久湮沒,開元中,明皇敕命殷仲容基刻之。大歷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刻石延陵廟中,于是習俗徒見潤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而季子所封也。
崇寧元年,余以罪謫守是州,因考太史所書歷代地志通典圖經,得其詳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七十里中港之側,又曰暨陽鄉,而暨陽隸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者訪之,得大塚于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傍有季子廟,與史記地志通典圖經合,于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鑿之禁。又摹取孔子所書十字刻碑墓上,設像祠之學中,以時率屬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典與俗習之變易,刻之碑下,后有君子,得以觀覽焉。」
季子之墓,是「延陵吳氏」源頭所在的表征,相信每一位「延陵」后裔,都滿心希望能夠前往拜謁。
來源: 吳氏在線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