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时事万象财经动态

電力儲存新趨向 恐危及電廠生存(圖)

Super User

2015年3月5日

AA

Super User

2015年3月5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3月5日

Super User

2015年3月5日

Super User

 【新三才首發  王明編譯】可再生能源(renewables)不僅具備翻轉全球能源市場的潛在能力,同時也將改變各地經濟現狀和地緣政治的全貌。

眾所皆知,由於風力和太陽能屬於不穩定能源,尚不足以乾淨、免費地供應給用電戶。所以,若要讓這些能源充分發揮潛力,還須搭配其他技術方能充分利用再生能源。

首先,改善相連至其他國家的電力系統,不失為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在現實世界中,各國政府只重視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上述的方案便難以引起主政者的共鳴。其次,開發智慧型電網及電力傳輸設備,並加以有效管理,亦是改良的方向之一。

不過,其中最具革命性的能源發展取向,莫過於電力儲存技術的突飛猛進。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協會(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的阿爾德里奇(Jimmy Aldridge)說:「這是能源業界最令人振奮的領域,它完全扭轉了以往人們與電網互動的模式。」
 

明日之星:電力儲存電池

卓越的電力儲存方式明顯地有益於世界各地的社區和企業。譬如,2008年,南非的限電措施讓最大的黃金和鉑生產礦場關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因而上揚,並造成數百萬人口的不便。而且這些不穩定的電網亦阻礙了外國的投資意願。因此,充足的電力儲存系統不僅提供限電後的儲備電源,也有利於電網平順運作,從而降低限電風險。

不只是發展中國家能從新能源的趨勢受益。美國政府估計,2003年至2012年之間,數百次的停電損失,每年平均高達700億美元。現在美國各州數十座電力儲存系統都已正式運作,而加州更設立可再生能源1.3吉瓦(GW, 1GW= 100萬千瓦)的蓄電目標。

此外,英國亦建立了首座電網級的儲能電池,同時,意大利、匈牙利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亦可能效仿這種作法。電力儲存系統對於沒有連接國家電網的獨立社區,更是顯得十分寶貴,特別是小島上的居民可以享有綿延不絕的電力,而且無需柴油發電補足電力的缺口。
 

社區電力自給自足

不過,這種新趨勢只是剛剛起步而已。可再生能源加上電力儲存,開啟了社區和個人能源需求可自給自足的機會。隨著太陽能電板、風力發電渦輪機和電力儲存技術的日新月異,家庭用電不再完全仰賴傳統電網。然而,目前這些新技術的過成本仍過高,暫時限制了大量普及的可能性,但目前市場上已有住宅電力的儲存解決方案,例如英國Moixa Energy公司所開發的電池。

德國環境諮詢委員會的賀庭(Julia Hertin)表示,成本高依舊是主要障礙。「人們喜歡能源可自給自足的想法。電力儲存技術有可能是改變遊戲規則的突破點,但離真正目標實現還有一段路要走。」

未來,這些設備的成本會急速下降。能源顧問師沃倫(Ben Warren)樂觀地說,太陽能電板的成本較5年前下跌了80%。「感覺上,電力儲存市場亦步上了太陽能光電的老路。」「未來3至5年,電力儲存設備的價格會變得十分實惠,時間很快就要到了。」電力市場統計資料預估,5到7年內,電力儲存市場的規模可能擴增至300億美元至4,000億美元之間。

這個嶄新的能源趨勢對大型電力公司、電網商及消費者的影響,將是無遠弗屆的。小規模的電力儲存亦可產生近似電網規模的效應,因為消費者自電價便宜時段及電力充足時向電網商購買電力,並於電價變貴時使用儲存電力。這亦有助於電力需求的平衡,減輕電力系統高峰負載的壓力。

不過,阿爾德里奇說,這也導致電力消費者「對電網的依賴度迅速降低」。同時,這亦衍生另一重大課題,未來由誰來支付電網的維護費?可再生能源和電力儲存設備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只有富有階層才能負擔得起這些設備的購買費用,而由付不起的人買單電網維護費。
 

傳統電廠市場瀕臨瓦解

集中式發電廠業者將遭受沉重打擊,因為發電方式產生結構性的翻轉。S&C Electric公司的瓊斯(Andrew Jones)說:「你無法與沒有燃料成本的人競爭。」

巴克萊銀行的研究估計,2018年開始,美國20%的電力消費者從電網輸送電力的電費,和來自太陽能和儲存電池的成本,兩者旗鼓相當。他們結論說:「過去100多年來,發電廠所構築的電網從未出現具有成本競爭力的替代品。「我們相信,未來十年,太陽能及電力電池可能讓電力公司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重組。」

市場分析師說,能源儲藏系統建立後,以往對發電廠和配電設施集中化的需求將降低。實際上,這個威脅頗為明顯。銀行亦將下調美國所有電力公司的信用評級。花旗銀行估計,發達經濟體中,發電廠目前的市場規模,屆時可能萎縮超過50%。

重點是,電力公司所失去的並非一小部分的業務。去年底,德國能源巨頭E.ON公司的老闆宣布,他們將旗下管理石油燃料和核能的部門分出,期望這兩個部門專注於可再生能源的業務開發,並宣稱傳統公用事業的商業模式已處於「崩解」狀態。

能源顧問師沃倫表示,日漸增多的能源服務公司能夠提供客戶所有的電力所需,同時儲存自用電力,傳統電力公司正在甦醒,並且面臨了殘酷的事實,「傳統集中式發電和配線模式,看不到前景。」當然,最終的受益者將是消費者本身。

美國加州專門研發高效能電池的Imergy Power Systems公司的瓦特金斯(Bill Watkins)認為,電力儲存設備日漸普及,為新的能源供應模式奠定良好基礎。消費者無須受制於大型發電廠,發電能夠自給自足;發電設備一經設置,之後的成本及花費等同是免費的。

總之,大型發電廠和國家所建立的電網都不會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但短時間內,許多個人和社區擁有選擇發電模式的能力。有些電力業者對這項大膽的趨勢預測仍持懷疑的態度。當然,如果他們真是這樣想,等同把現有電力事業置身於危險之境。

 

 

(責任編輯:泰倫思)

 

(文章來源: BBC News)

 

 

免費訂閱精彩內容免費訂閱

标签: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