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0
0
AA
AA
AD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它以正黃、鑲黃、正紅、鑲紅、正白、鑲白、正藍、鑲藍幾種不同色彩的旗幟為標誌。後來,清太宗皇太極又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隨著八旗隊伍的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漢族人被編入八旗之中。
八旗中的漢族人在隸屬上主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隸屬八旗漢軍,一部分為滿洲八旗的漢姓包衣(奴僕),極少部分正式編入滿洲八旗。八旗在建立之初,對滿族的統一和發展壯大,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八旗中的漢族人作為八旗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清實現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清王朝的締造可謂功勳卓著。清代八旗中的漢族人來源複雜,但山東是其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八旗中的山東人源流
清代八旗中的山東人主要有三種源流,一是祖籍山東投降歸順滿清的將士軍卒,二是原籍山東歸順滿清的士紳平民,三是清軍擄掠山東時掠奪的人口。
祖籍山東、投降歸順滿清的將士軍卒是八旗中山東人主要的來源之一。明代,遼東屬山東布政司所轄,因此山東、遼東兩地關繫緊密,軍民往來頻繁。明末,明軍在遼東戰場接連失利,大批的遼東將士歸順投降滿清,其中就有大量的山東籍將士。金天聰七年(1633年),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毛文龍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也帶來了大量的山東籍軍卒。這些投誠清朝、祖籍山東的將士有很多成為清軍入關的得力幹將。如清朝初年分封的四個異姓王,有兩位籍貫山東。孔有德祖籍山東曲阜,為“至聖之裔”,“少遭亂流離”,徙居遼陽,他原為明軍將領,降清後以軍功封定南王。耿仲明原籍山東,後徙居遼東蓋平,由明朝參將降清,隸屬漢軍正黃旗,封靖南王。
原籍山東歸順滿清的士紳平民是八旗山東人另一重要源流。早在明代,山東人就大量移居遼東,清軍攻陷遼東後,當地大批原山東籍士紳平民歸順滿清。順治年間,清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引發了山東遷居東北的又一熱潮,大量遷居遼東的山東人被編入旗籍。清代著名畫家高其佩的祖父高尚義,原籍山東高密,後徙居鐵嶺,清軍攻陷遼東,高尚義率族人投誠清軍,以戰功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清代名臣漢軍鑲白旗人金鉷,世居登州,其祖父金友勝,明末為登州衛世襲指揮使,孔有德攻登州,金友勝殉難,其子流落遼陽,成為漢軍鑲白旗參領郭文煥的養子,改名郭廷祚。郭廷祚隨清兵入關,曾任工部左侍郎。郭廷祚之子郭鉷,雍正年間官至廣西巡撫,上疏恢復本姓,遂更名金鉷。
清軍擄掠山東時攜擄的人口也是八旗中山東人的重要來源。崇禎年間,清軍數次入關,擄走大量山東人口。如崇禎十五年清軍攻破昌邑,昌邑人姜士楨被擄,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李西泉的繼子,改姓李,康熙年間歷任江西、廣東巡撫。其妻為康熙乳母,其子李煦為康熙伴讀,後任蘇州織造,其女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為妻。
八旗中山東人的歷史貢獻
清代二百多年間,山東籍八旗子弟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東籍八旗子弟首要的貢獻就是為清王朝的締造立下了卓越功勳,他們無論是在攻佔遼沈、入主中原,還是在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的過程中都臨危不懼,捨身報國,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祖籍蓬萊的馬雄鎮康熙年間任廣西巡撫,平西王吳三桂反叛,馬雄鎮誓死不從,遂遇害,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文毅”。祖籍高密的建昌知府高天爵,三藩之亂時奮勇反擊,不幸被俘,不屈而死,謚“忠烈”。
山東籍旗人借助從龍入關的優勢,于清代初年迅速崛起,孕育了眾多的世家望族和達官顯宦。終清一代,山東籍八旗子弟出將入相、官拜九卿、位列封疆者舉不勝數。祖籍高密的高其位家族,雍正年間甚至呈現出父子叔侄兄弟官居一品的盛況。祖籍高唐的朱昌祚官至兵部尚書,其子朱紱官至大理寺卿。祖籍高密的鄭思民官至鑾儀使,其子鄭璉官拜戶部尚書。祖籍濟南的靳輔官至河道總督,祖籍昌邑的李世禎官至廣東巡撫。祖籍蓬萊的趙爾巽官至東三省總督,其弟趙爾豐官至四川總督。這些祖籍山東的八旗世家和政治名臣對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祖籍山東的八旗子弟在文化上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康熙、雍正年間,祖籍高密的高其佩善指頭畫,為近代指畫的開山鼻祖。高其佩的堂弟高其倬,康熙進士,入翰林,工詩,著有《味和堂集》,袁枚說他的詩“直駕新城(王士禎)而上”。祖籍歷城的朱倫瀚,詩文書畫皆工,康熙皇帝甚愛其畫,曾數次賜詩嘉獎。祖籍蓬萊的趙爾巽,清亡後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為中國史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晚晴時期的鄭文焯,詞風遙接宋代周邦彥、姜夔,與王鵬運、朱祖謀、況周頤並稱清末四大詞人,著有《樵風樂府》九卷,這些山東籍八旗子弟在清代文化史上都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八旗中山東人的故鄉情誼
八旗之中的山東人,雖然大都在明末清初加入了旗籍,但他們對故鄉始終唸唸不忘,他們與山東的宗族往來頻繁,有的甚至又回遷山東原籍,有不少原籍山東的八旗人在山東為官,以良好的政績受到了山東百姓的讚譽,他們對清代山東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籍山東昌邑、康熙間任廣東巡撫的李士楨,與家鄉往來頻繁,其妻王氏、其子李煦之妻韓氏皆為昌邑人,李士楨長女也嫁給了昌邑望族金臺李氏。李士楨曾專程回鄉祭祖,他在《鏜祖塋碑記》中曾說:“我生不辰,罹變壬午,身入他鄉。從龍得返中原。叨國初特拔,歷官七地。今忝授參政而兼分晉臬,因署裁奉有改補之命,假道旋裏,祭告先塋。”李士楨之子、曾任蘇州織造的李煦曾兩次刻印《昌邑姜氏族譜》,他將江南先進的紡織技術傳到昌邑,造就了昌邑“絲綢之鄉”的美名。祖籍蓬萊的趙爾萃,光緒已醜進士,任夏津知縣,他在任內,關心民瘼、施食濟困、修橋築路、開渠築堤,當時民人無不感戴稱頌。趙爾萃後來僑居泰安,自號“傲徠山民”,他在泰山鬥母宮建池蓄水灌溉農田,在近代泰安史上留下了諸多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