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史海鈎沉故國回首

清朝滅亡始於股市崩盤(图)

張均威

2013年7月26日

AA

張均威

2013年7月26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3年7月26日

張均威

2013年7月26日

張均威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始於清末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而保路運動又始於清末首富、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施行的鐵路國有化,那麼鐵路國有化為何引發眾怒呢?答,因為一場股災——1910年上海股市的“橡膠股災”,正是這場金融大動蕩將清政府原本就不充裕的修路經費賠得精光,連帶上海本土銀行倒閉潮,讓國際炒家套走0.45億兩白銀,最終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

在講清政府力戰股市之前,先來說說清朝末期的“鐵路修建熱”。那時大修鐵路和今天建高鐵不一樣,後者是為了所謂的刺激經濟複蘇和出政績,而前者則是出於國家利益的博弈。當時全球範圍內都在大修鐵路,既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協約國和同盟國擴軍備戰的原因。既然修建鐵路是大勢所趨,中國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不過西方列強都知道鐵路對於控製中國的戰略價值,所以他們紛紛向清政府提出修路要求。但另一方麵,經曆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國人民族意識逐漸高漲,“鐵路至大,路權為尊,國之重柄,不輕與人”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在這種背景下,鐵路自建的呼聲日漸高漲,各地商人、歸國留學生紛紛向地方政府情願、遊說,請求民間入股,修築和經營鐵路。當時的清廷急於樹立自己改革圖強的新形象,也樂得促成此事。並於1903年12月,頒布了《鐵路簡明章程》,正式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領域。為了提高民間資本的積極性,該章程還特別規定,出資50萬兩以上者還可授予官職。

在打開綠燈的情況下,受留學生影響較大的四川總督錫良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提出一套“官設公司、召集華股、自保權利”的模式,於1903年1月首次應用於川漢鐵路上。但事實證明,再好的政策交給一個腐朽的政府,都是災難,尤其是一個病入膏肓的政府。

在全國各地的官商合辦鐵路中,民間捐贈出資的資金基本上由官府一手把控。當時沒有透明的財務收支和第三方監督,這些錢便成了各級貪官們的獵物。成百上千萬的銀兩不是被這些蛀蟲們中飽私囊,就是挪作他用。有地方為了斂財,甚至借著修路這頂大帽子,四處攤牌,增加賦稅。原本一條輕鬆就能建成的川漢鐵路,拖延到最後,居然把大部分四川人都拉了進去,成了條人人參股的全民鐵路。截止1909年,全國計劃中的鐵路建成率不足3%,總長度不過90裏左右。

面對陷入困境的修路大業,清政府的新主政者載灃等人從政經驗不足,聽從新上任的郵傳部尚書盛宣懷的建議,索性一刀切,準備實現鐵路國有化,由國家牽頭,通過融資、向國外貸款方式,推進鐵路建設。盛宣懷出身李鴻章的幕僚,既是商人又是官員,無利不起早的名義早已臭大街了,老百姓對其昏招相當不滿。

不久,新派官僚施典章空降到川漢鐵路公司總收支,負責打理財務事宜。此人急於籌錢,看準了上海熱火朝天的股市,遂把僅有的350萬兩公款投進股市,打算狠賺一筆,連帶也給自己的錢包增增肥。當時的股市正在熱炒橡膠概念股,這股瘋狂的投資熱潮源於英國大騙子麥邊利來華創立的一家皮包公司——蘭格誌,該公司號稱經營橡膠生意。橡膠是戰略物資,炒作價值極高,當時歐美在上海的銀行家們為了設局騙走中國百姓的錢,聯合起來聲稱對該公司股票“無限額擔保”,進行IPO事宜。

有這些金融大鱷的忽悠,蘭格誌的股價一路高歌猛進。1910年初的時候該公司股價還不過百兩,到了3月底已經是1675兩,創造了大清證券市場的神話。泡沫達到一定程度,爆破是必然的。6月份,美國宣布限製橡膠消費法案的利空襲來,全球橡膠價格大跌。外資銀行食言把蘭格誌兌股票換成等價現金的承諾,上海股市開始崩盤,接著此次概念股炒作牽涉的兆康、謙餘、森源本土票號等9家頃刻倒閉,短時間內,中國投資者損失了幾千萬兩的投資。股市的災難演變成全國性的金融災難,給本已雪上加霜的清政府以致命一擊。

川漢鐵路資金被虧得底兒掉後,清政府派專案組來調查,結果發現案中有案,前幾年從民間籌集的近千萬兩修路資金不是被貪汙,就是折在了股市裏。更令人寒心的是,盛宣懷讓各地政府自己對損失買單,實際上等於讓出資入股的百姓買單。次年,與粵漢、川漢兩條鐵路相關的粵、湘、鄂、川等省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辛亥革命隨之爆發。
(责任编辑:禾新;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