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史海鈎沉風雲人物

曾國藩是如何成為專家的

Super User

2014年11月19日

AA

Super User

2014年11月19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4年11月19日

Super User

2014年11月19日

Super User

如今社會上流行一個說法,堅持培訓自己一萬個小時,那麼你將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例如以十年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時學習和培訓,十年下來差不多一萬個小時,那你就很牛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還是找個有說服力的人來驗證一下。這個人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的規劃:

日日不斷地寫日記、讀書、做筆記

想 要建立一個新的更成熟的知識系統,必須要對原來的知識有一個重新熟悉的過程,也是一個整理概括的過程。曾哥是怎麼做的呢?他在給弟弟的信裡面是這樣規劃 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原 來,曾哥自編纂家訓受挫以來,在1842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下定決心,每天堅持學習和訓練,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書寫日記;讀十頁史書;記筆記一則。在給 弟弟的信里,他頗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堅持好久了,一天都沒間斷。其實,他從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寫信,也就堅持了不到三個星期而已。

這三件事不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訓練過程。寫日記,是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而且用楷書書寫,也是對技巧的一種訓練,因為在當時,寫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

記 錄成長就是做一本“成長備忘錄”。曾國藩寫日記,千萬別看成是主觀感情之抒發,他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客觀記錄事務和行蹤,比如,今日會見哪些客人,哪些 在座,晚上讀了哪本書,讀了哪幾頁……這些都老老實實記著。曾哥已經不是“一棵青蔥”了,不可能來記載他對青春的讚美,對人生的迷茫,他寫日記是記錄一個 行政官員和學者的成長。當然,偶或也會有些個人感受。

這種純事務性的日記有一個好處,就是給你的成長提供一個不走樣的 標本,標本不走樣,人生才不會走樣。從事一項科研工作,需要冷靜的數據,那麼,純事務性的日記也是你成長和研究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數據。例如一年以來,會 過哪些客,談過哪些話題,回過頭來看這些日記,你對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接著是溫習文本,曾國藩給自己定了一 個很實在的讀書計劃:每天讀史書十頁。量並不大,曾哥這樣定計劃,主要是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務,一天十頁,十年三十多萬頁,也很了不得了。同時,過去應 付科舉,必須快快地讀,如今是提高式地讀書,當然要慢讀,一面讀書一面所思,要讀有所得。十頁的量和發展空間對於曾國藩這種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適的。

接下來是做筆記,每天寫《茶餘偶談》一則,也就是茶餘飯後的小故事,這不同於日記,而是和朋友閑談產生的火花、靈感,說不定日後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創業心得了。在與朋友的交集中尋求智慧,在廣其聞中拓展智謀。

曾國藩對這三樣工作的堅持年限是怎樣設置的呢?他的目標是“誓終身不間斷也”,做到每天堅持,“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

曾國藩在學習量的制定上,還是很務實的。重點不在於每日的量有多大,而是持續時間的長短。事業、學業不是在突擊中完成,而是在堅持中完成。這樣堅持下來,曾國藩的每日三大件效果如何呢?

曾國藩的尷尬:

一肚子學問

卻攢不出家訓

話說曾國藩27歲中了進士,運氣又好,留在北京城,當了京官。從湖南湘鄉偏遠的荷葉山沖里走到京師,謀得一份光彩的職業,人生至此,鳳凰男已經成就,接下來無非就是慢慢把級別升上去,把小家庭建設得更幸福一點,此外無復他求。

然 而,有出息的人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曾同學閑不住,他對自己還有些更高的要求。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中了進士的他,竟然對自己的學問很沒有把握,乃至有 點心裡發虛。當然,這話曾同學沒跟別人說,而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陰曆十二月二十日的一封家書里,透露了這種心跡。

曾同學此時想干件什麼事呢?曾哥說,他想整理一套《曾氏家訓》,要從中國的經、史、子、集里選擇一些精華,經過總結提煉之後,作為老曾家的治家格言。然而,曾哥卻很為難,在信中訴苦說:“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讀書幾十年,居然攢不出一本家訓。

無情的事實告訴曾國藩,別看你現在是國史館協修官員,可你讀的書,還很不全面,也沒有系統化,還嫩得很,好好練去吧。

其實,曾國藩計劃編家訓,是一種想提升自己的自覺要求。他想從應試型人才轉變為學問型人才,想把自己的知識儲備系統化,可以說是進入了自主科研階段。結果,他高估了自己,還發現了一個殘忍的事實:他對文本根本不熟,知識未成系統,當然出不了成果。

所以,曾國藩總結說,想要“採擇經史”,必須“經史爛熟胸中”,他還沒到“爛熟胸中”的地步,於是認輸,暫時放棄這個工程,“故暫且不作《曾氏家訓》”。

有點想法的人,在大學或者研究生畢業之後,還會對自己有知識升華的要求,這就是成為專家的起點。剛開始整的時候,會有挫敗感,怎麼辦?辦法只有一個:學習。當然不是從頭學習,而是整理性的學習,提升式的學習。

讀書十年始展拳腳

曾國藩在京師為官十年,也是讀書十年,是十年的繼續成長。而清王朝會不會給他一個成長的時空呢?當時的清朝,陷入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開始不太平了。寫這封信的當年春天,英國的軍艦開進了鎮江,攻陷不少城池。

然而,這場危機還沒有深入到顛覆清王朝的地步,也沒有深入到讓人有亡國滅種危機感的地步。曾國藩還是繼續做穩他的京官,繼續自學修煉。他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成長在和時代賽跑,他有意識地加速自己的成長,其實也是無意中要趕在時代巨變前做好知識和才能的儲備。

曾 國藩的成才危機感果然是對的,他在京城當官十年、讀書十年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即將爆發。曾國藩已經準備好了,長期的閱讀讓他對“經史 爛熟於胸”,長期的工作培養了他組織方面的才幹,於是下鄉辦團練,以至於後來的洋務運動,他都可以施展手腳。儘管曾國藩的立場在現在看起來有相當大的局 限,但你不得不承認,他已經做好準備。

曾國藩可能沒有想到,1842年的那次編撰家訓受挫而激發的勵志,居然為他十年後應對時代的巨變,選擇人生事業的另一種狀態,做好了鋪墊。

制定一個計劃,哪怕每天一丁點,持之以恆下去,真的妙不可言。

無論是曾國藩說的“三件事”,還是如今提倡的“三小時”,都在告訴我們要每日堅持學習和自我培訓。

(责任编辑:顏靜璇)

(文章来源:網絡轉載)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