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传统中国天朝盛事

茶 一路走來的不同歷史變化

張均威

2014年12月27日

AA

張均威

2014年12月27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4年12月27日

張均威

2014年12月27日

張均威

 

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

中國幾千年飲茶史,底蘊深厚,長盛不衰。

我們來探古尋幽,看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一、茶最早以為葯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茶葉已作為飲料飲用。

二、漢代

沒有太多史料記載,

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約》中有:

“武陽買茶,楊氏擔荷”“烹茶凈具,已而蓋藏”,

反映了當時煮茶、買茶的情景。

三、三國時期

張揖《廣雅》說:當時飲茶方法是"煮",

是將"采葉作餅"的餅茶,烤炙之後搗成粉末,

摻和蔥、姜、橘子等調料,再放到鍋里烹煮。

煮出的茶成粥狀,飲時連佐料一起喝下。

明確指出茶葉是作為醒酒的飲料飲用的。

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唐代。

四、唐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

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碾成粉面狀的茶末,

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

把茶末投放到滾水裡,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

最後喝那一鍋茶湯。

唐朝,上流社會鄙視拒絕瓷器,

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

五、宋代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

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

一邊沖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

這叫“點茶”。

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

好像卡布奇諾咖啡。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

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

流行一種“鬥茶”的生活情趣,

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宋人認為金屬茶碗有腥味兒,

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

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鬥茶喜用白茶,

為黑白分明,宋人愛用建窯小黑碗,

胎厚、古樸,看似笨重,

但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

鬥茶和質樸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

六、元代

元代喝茶風尚不是很濃,基本沿襲宋代的舊俗,

對喝酒倒是十分熱衷。

七、明代

茶事發展到明代則達到了一個高峰。

煮茶保留了藥用的遺風,

但損害了茶的本色清香,

明代開始採用嫩葉沖泡的方式,

比較簡單,與今天喝茶比較類似。

採用炒焙之法,製成青綠茶,

青綠茶由於飲用時需要較長時間的浸泡,

以使茶的色、香、味盡現,

於是有蓋的茶具便應運而生。

八、清代

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層面上。

滿族從關外帶來的飲食習慣牛羊肉、奶製品,

喝茶喜飲去油膩、助消化的濃茶、釅茶。

這茶得用滾開的水沏,

而且茶還得悶一會再喝,

掀開蓋得見顏色,還要講究個釅。

這就像現在還有很多北京人喜歡以茶解酒,

茶不釅當然影響"功效了".

老北京說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

其實就是茉莉花茶。

中國人喝茶,揉合了佛、儒、道諸派思想,

獨成了奇特的茶文化,遍傳全球。

一壺茶,靜雅之處,

或自斟自飲,或二三老友

意趣盎然。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