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 王明編譯】去年11月,儘管中國央行出人意料地削減利率,但銀行業所核發的企業貸款仍遠低於原本預期。因此,高度缺乏資金的企業轉而尋求影子銀行的資金。經濟分析師預測,這將使北京當局的財政改善措施,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他們還預測,去年經濟增長率將是24年以來最糟糕的情況,而且這種下跌趨勢將持續至2015年。
分析師認為,儘管去年底中國央行主導了擴張貸款的政策,而銀行不良貸款飆升,根本不願意釋出貸款,公、民營企業仍為償還債務煩惱不已。
澳盛銀行香港經濟分析師劉利剛表示,「去年12月份,新增貸款明顯放緩,表明中國的商業銀行依然擔心傳統行業的信用風險。」「隨著經濟成長不斷放緩,通縮風險增高,我們預期貨幣寬鬆措施即將啟動。」
經濟學家原先估計2014年12月的貸款總額度,將小幅低於11月的8,527億元。而實際中國的銀行12月共借出人民幣6,973億元。
三大因素冷卻市場 銀行業風險高
中國央行於去年11月下旬,兩年來首次突發降息,企圖放鬆對資金孔急企業的限制,並於12月實施貸款寬鬆的措施。
即使北京當局不斷推出刺激經濟的政策,業者認為,房地產市場急速冷卻,產能過剩和投資繼續低迷,是打壓市場需求的三大主因。
分析師認為,中國人民銀行(PBOC)可能再次採取銀行降息或降低存款準備率(RRR)的方式因應。雖然削減存款準備率將賦予銀行更大的放貸空間,不過,不少市場觀察家質疑,中國經濟狀況持續惡化,高比例的不良放貸讓銀行曝露於風險之中。
影子銀行活絡重現
貸款數據亦顯示,企業互相借貸現象日益增多,這或許是大型銀行風險意識提升所致。銀行向這些中介機構收取所謂「委託貸款」的費用,但不會把貸款顯現在銀行的會計帳目上。
社會融資總量(TSF)是一種使資金廣泛流動的設計,且能讓企業獲得傳統銀行業務之外的貸款,光是12月就躍升至人民幣1.69萬億元,而11月時僅有1.15萬億元。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 CIB)經濟學家科瓦爾奇克(Dariusz Kowalczyk) 說:「影子銀行的活動出現捲土重來的趨勢。我並不清楚去年底造成此趨勢的背後因素,然而,銀行系統之外,許多貨幣擴張的活動正明顯進行著。」「這是金融改革的一大退步。」
整體而言,去年人民幣新貸款上升約10%,規模增高至9.78萬億元,而2013年時為8.89萬億元。其次,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亦比11月份增加了12.2%。
全球金融危機之際,當時中國政府鼓勵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大規模借貸,用以支撐經濟增長,直至今日,其所背負的債務依舊居高不下。
同時,由於不少企業只是利用新貸款償還舊債,而不是投入實際的生產活動,這些信貸的質量亦受到業界的質疑。
外匯儲備流出中國
報導表明,投機的「熱錢」於去年底流出中國,主因是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加深了市場恐慌心理。
雖然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外匯儲備,但自2014年9月底的3.89萬億美元,小幅滑落至12月底的3.84萬億美元,連續第2季顯現下滑走勢。
日本大和投資基金(Daiwa Capital Markets)資深經濟學家賴志文(Kevin Lai)表示,儘管去年中國出現貿易盈餘,但外匯儲備再次減少,意味著資金流出該國,並可能削弱中國央行採取進一步寬鬆政策的效果。
他補充說,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採取貨幣寬鬆的行動,但當他們試圖釋出資金進入金融系統,接著錢亦跟著離開。這代表中國政府的政策正全面瓦解,其影響範圍極其有限,甚而導致資金外流的結果。」
(责任编辑:肖凡)
(文章来源: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