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视“礼”如生命,浣纱女为救伍子胥舍生取义,令伍子胥敬重,事后意千金报德。
“千金”一词的由来
“千金”一词首次出现于《南史》的记载,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谢庄有个小儿子叫谢朏,十岁便能出口成章。一天,谢庄带着儿子陪皇帝出游苏州。游玩过程中,皇帝听说谢朏很有才华,便让他当场写一篇《洞井赞》。
谢朏挥笔而就,“文不加点,援笔即成”。皇帝大为惊讶:“虽小,奇童也。”一旁的宰相王景文也给谢庄道喜:“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一番话听得谢庄心花怒放,他拍着儿子的后背说:“真吾家千金!”谢朏长大后不仅成了文学家,还当上了尚书令。此后的数百年内,“千金”一词一直用来形容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男子。
“千金”被用来形容女孩子是始于元代,元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有一句台词:“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大户人家的女孩被普遍称为“千金”,“千金小姐”这一称谓便流传了下来。
千金小姐的传说
另一个说法则与伍子胥有关。《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中记载了浣纱女舍身救伍子胥的故事。
公元前528年左右,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大将伍奢全家300多口抄斩,唯独伍员(伍子胥)幸免于难。伍子胥逃入吴国地界,被追兵追到了溧水河边,饥肠辘辘的伍子胥看见一女子在河边浆纱,便上前讨饭。浣纱女看出此求食男子, 虽一脸疲惫,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英气,知他不是一般人,便将剩饭及浆纱米汤为其充饥,并为伍子胥指明通往吴国的道路。
伍子胥行走片刻回头一望,见浣纱女立在原地,心中起疑,便又折回身来。浣纱女知其心意,便说:“我是一个未婚女子,跟陌生男子说话,又给你饭食,已经是不合礼仪了,我本没脸活在世上,死后,你的行踪也不会被泄露。”说完,就跳到溧水里。
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一石头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因此就有了千金小姐之说
(责任编辑:肖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