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的造像,動作、神態生動,面含微笑,服飾華麗,造型精美。寶冠、纓珞、項飾、耳璫的精細雕刻令人驚嘆。
每一個朝代的藝術都帶有自己的特點。中國明代的造像藝術頗具特色,而明代的青花瓷藝術、景泰藍藝術,在藝術史上極具盛名。
明朝永樂年間造像藝術之美


(左)男佛像呈現藍色捲髮,造像簡潔生動,和善不失威嚴,神情表達之準確,為明代佛像造像上乘之作。(右)女佛像手持法器、呈現多頭、多雙手臂的變化身,顯現佛法修煉的玄妙、殊聖。


這些造像或坐或立,動作柔美、高大挺拔。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為弘揚佛家文化,不但迎西藏喇嘛入京,還下令製造一批佛像、僧衣,贈與西藏、吐魯番等地的修煉人。這批由永樂皇帝下令鑄造的佛像造像,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共同特點——都是面帶微笑,與其它年代(例如:宣德年間佛像沒有笑容)的佛像有很大不同。
這些造像為什麼都面帶微笑?主要是為了表現佛家的善,以準確、生動的神態刻畫,詮釋佛家的善,即使在今天來看,也是美不勝收。
明朝宣德年間青花瓷藝術之美


宣德年間的青花瓷色彩乾淨,除採用佛家文化常用的蓮花紋,還採用海水紋,很獨特。
明朝宣德年間,與永樂年間,同為青花瓷鼎盛時期。青花瓷上有蓮花紋還有海水紋圖案很獨特,這與明代航海發達有關。所以,海水紋被加入藝術創作中。
宣德皇帝能書會畫,與其父開創了“仁宣之治”。然而有意思的是,後人記得宣德年號,卻是跟宣德皇帝洪揚佛家文化做的一件事有關。宣德皇帝朱瞻基親自參與設計了一批供佛的香爐——造型古樸的“宣德香爐”。
明朝景泰年間景泰藍藝術之美


景泰年間的“景泰藍”,有佛家文化常用的蓮花圖案,以非常漂亮的寶藍色底色,搭配上紅、黃、深藍,色彩對比鮮艷、明亮。
明朝景泰年間,重用清官于謙,無論大臣還是景泰皇帝都錚錚有骨,拒絕勒索、拒交贖金,面對大兵壓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擊退瓦剌的進犯,迫使瓦剌無條件釋放人質。也許是歷史要讓這個臨危受命的景泰皇帝朱祁鈺留下名,有一種藝術品被以景泰的名字命名,就是“景泰藍”。
結語:
我們今天的很多藝術形式,都是從古代的中華傳統文化留傳下來,正是因為對神的信仰,才使這些古老藝術煥發活力。要恢復中國工藝美術之生機,惟有敬天重道,才能發現古老文明中善的、美的東西,迎來中華傳統藝術的偉大復興。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