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感悟健康感悟生活

凄涼的心,凄苦的人——讀杜牧《秋夕》(組圖)

張均威

2015年8月13日

AA

張均威

2015年8月13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8月13日

張均威

2015年8月13日

張均威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是一首深沉蘊藉的七言絕句,華美的辭句描繪出一幅凄美的深宮生活圖景,躍然紙上的是一個失意宮女凄苦、孤獨的生活和她的凄涼心情。

銀燭秋光冷畫屏

詩的第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銀燭”,銀白色的蠟燭。“秋光”,深秋的寒光。“冷”,在這裡被活用作動詞,明寫畫屏之冷、環境之冷,暗喻宮女內心的冷。這句詩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亮,使屏風上的圖畫都浸透了暗淡而幽冷的光彩。

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的第二句,“輕羅小扇撲流螢”。“輕羅小扇”,指用絲絹做的團扇,在這裡暗喻被遺棄的宮女似團扇一樣,秋風涼了,扇子沒用了,隨手拿來撲“流螢”。“流螢”,指飛動的螢火蟲。流螢在古詩中,常被用來比喻孤寂的環境和凄涼的生活,如《長恨歌》有“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句,描寫被軟禁的太上皇唐玄宗的晚年生活。

在這裡,杜牧以團扇、流螢,描寫出一個孤單的宮女,與元稹的“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紅顏已老、顯靜且無聊的景況,極度不同。因為,杜牧描寫的宮女是拿着團扇追逐、扑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以排譴孤寂生活的場面。一個“撲”字,使詩充滿了動作性,把宮女寂寞無聊的生活寫活了。

天階夜色涼如水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涼”字與“冷”字遙相呼應,對環境進一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加深了對宮女凄涼生活環境的渲染。整句詩是說,夜深了,皇宮中的石階都冰涼如水,充滿了寒意。

卧看牽牛織女星

第四句,“卧看牽牛織女星”。“牽牛”、“織女”星,是指銀河兩岸的兩顆星宿。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南北朝時代的《荊楚歲時記》有“七夕為織女牽牛聚會之日”的記載。

雖然夜深了,但宮女依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宮女久久地眺望着牽牛織女星,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羨慕和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卧看”,有的版本作“坐看”,似乎“卧”比“坐”更好,“卧”有“坐”累了“卧”下繼續看的意思,表現了仰望時間之長,牽動思緒之遠,凄苦心情之切。

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這種比喻的手法,間接寫怨,在古代宮怨詩中多有運用。蘅塘退士評此詩謂:“層層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畫,‘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活。”

《秋夕》這首詩有很高的藝術性,詩人通過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抒寫,把自然景象的變化與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情景交融起來,形成了深沉、雋永的一幅圖畫。以至於有的書註釋說:“秋夕”即“七夕”。

把詠《秋夕》當成了詠“七夕”這是一種誤讀。其實,秋夕不是七夕。首先秋夕是指整個秋天的晚上,而七夕只能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指範圍不同。這首詩叫《秋夕》,且從氣候來判斷,特指是明確的,應該是深秋的晚上,而非初秋的“七夕”。

其二,從溫度上體會,七夕不是秋夕。詩中所寫“冷”、“涼”,雖有渲染宮女心情的意圖,但應該是時令的實寫,所謂“已涼天氣未寒時”是也。只有秋涼了,團扇才能成為“撲流螢”的工具。而七夕之時,恰恰是三伏天,是“七月流火”的時候。“七月流火”,指夏曆七月大火星開始向西偏下運行,七夕之時,應當是大火星剛剛向下運行,即極熱轉衰未衰之時,何以來的秋涼、團扇何以會被棄置不用了呢?

其三,詩中的“卧看牽牛織女星”亦非七夕之看雙星鵲橋相會,是深秋某天眼望雙星浮想其七夕相會的望。這種望,並非七夕一時之望,而是“心涼”之人“秋夕”的長期之望,凄苦之望,毫無結果的天天之望;望只能是宮女的心理自療,因而久望之怨才是更深切的怨,更能表現出宮女的凄涼之心和凄苦之情。凄美的詩背後描寫的是徹骨的哀苦,而非美麗。

其四,把這首凄美的詩選作“小學生必背古詩”七十首,亦非所當。小孩子不能理解凄美詞句背後的真實含意,往往不知所云或望文生義而產生誤讀的後果。

凄美對於小學生絕對不是美的享受。中國古詩浩如煙海,小學生必背的古詩,何必選“婉約”詩?

(责任编辑:文恩)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