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时事万象热点评论

全球疯中文关键在经济无关文化 香港80%青年反对官方「弃繁采简」

香香

2015年9月13日

AA

香香

2015年9月13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9月13日

香香

2015年9月13日

香香

 

【新三才综合报道】中文热居然与中国文化无关!推崇国学大师梁漱溟与儒家文化的美国汉学家艾恺,日前受邀前往北京举办讲座时,谈及海内外兴起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直言中国在海外兴建孔子学院,涉及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嫌少,台湾女子歌手团体S.H.E一曲《中国话》虽唱红中文热,全球疯学中文的主因仍在于中国经济成长,并非文化影响力。

据《北京青年报》报导,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任教、以梁漱溟及汉学研究见长的艾恺,日前受三联书店的邀请,赴北京出席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典礼。他所撰写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以下称《最后的儒家》)为海外首部研究梁漱溟思想的专书,在「谈谈梁漱溟」讲座中,与读者分享研究成果,并提出长期以来对汉学、中华文化的观察。

孔子学院无关孔子

「你们中国人真的以为孔子学院和孔子有关系吗?」谈起中文热潮席卷全球,以及大陆在海外兴建孔子学院引起不少争议,艾恺认为,乍看之下,普及中文、教汉语似乎是孔子学院的主要任务,但涉及思想、文化的课程并不多;再加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当然要用孔子这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但实际上,「人们在孔子学院学中文,抱有学习儒家文化动机的人很少」。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金发碧眼、白发苍苍的艾恺,在现场突然唱起S.H.E的《中国话》,他以该曲歌词分析中文热潮的兴起,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突然有了影响力,而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关系,「就像我们大学招生一样,如果把一年级的中文班学生数量增长图,和中国GDP图片放在一起,会发现走势完全一样」,外国人学中文,主要是中国经济的缘故,和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没啥关连。

中国文化未来看好

虽然批评孔子学院操作方式与传统文化无关,论及「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艾恺仍抱持乐观态度。针对儒学研习班纷纷成立,中小学也提倡「读经拜礼」的现象,直说「读总比不读好!」他引用梁漱溟的观点,「一个人要是真的不愿意做一件事,你不可能逼着他做」,指出任何活动都应是民众自发才有效果,「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也强调要从人心出发」。

除了讨论传统文化,面对在《最后的儒家》一书中,封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引发争议,艾恺也在座谈会上做出解释。「英文的『the last』是很感性的词,与中文的『最后』意思不同」,梁漱溟是「最后有儒家思想的人」,并非是「最后做儒家哲学研究的人」,他要呈现的是,梁漱溟是20世纪唯一保存原来儒家君子理想行为的人。

香港80%青年反对官方「弃繁采简」采用简体字


一项调查发现,香港青年虽然接触简体字的机会频繁,但大部分都是「能读不能写」,调查也显示现,80%受访者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同意在官方文字上「弃繁采简」。

香港青年发展网络最近访问了450名15至40岁青年,当中逾70%是学生,以了解他们对简体字的看法。结果发现,逾80%受访者偶而或经常接触简体字,主要是阅读简体字书籍,或者浏览中国网站。

在阅读及书写简体字的能力方面,逾半数受访者表示从未或绝少遇到困难,但近40%人无法用简体字重写一篇文章。

负责调查青年发展网络副召集人伦世豪指出,近年专门出售简体字的书店充斥市场,简体字书籍价钱也较便宜,吸引不少市民购买,因此香港青年人接触简体字的机会愈来愈多;而香港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有关文件多以简体字书写,也增加了青年接触简体字的机会。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香香)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