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11月3日報道,中共官方經濟數據不可靠幾乎成了老生常談。在李克強成為總理的幾年前,他說中國的數字是“人造的”,“僅供參考”。如果一個國家的高層經濟政策制定者說數字不可靠,那麼,相信他吧。
但是怎麼個不可靠?長期向同一個方向偽造經濟數據是很難的,最終,大家會發現,經濟比數據顯示的累積增長率要更大的多,或更小的多。在2007年,類似的事情曾經發生過,當時亞洲開發銀行報告說,中國的GDP比公布的數據要小得多。中國的通脹被低估,導致真實(通脹調整後)的增長數字長期過高。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是否正遭受著比人們普遍認為的更糟糕的經濟衰退。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增長率是6.9%,與7%相比幾乎沒怎麼下降。當然,這是與去年同期相比的數字,因此,季與季年率增長(通常美國報告的數字所使用的)將比6.9%略低一點。但只是略低一點。對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數據是否是偽造的。
北京當局有充分的理由將其增長數字向高捏造。在中國,增長几乎成了宗教,是共產黨的主要合法性來源之一。如果中國人失業了,他們可能認為這是當地經濟放緩或自己的僱主失敗造成的,但是如果全國的數字下降,他們可能會認為,上面的當權者搞垮了經濟。這對政治穩定可能是危險的。
此外,中國的領導人有動力要保持資金以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流入中國,並防止資金外流。這意味著,要將任何恐慌跡象消滅於萌芽之中。捏造經濟數據是防止緊張的投資者撤資的廉價方法。
認為中國牛市的人或許會說,中國只是因為處於從工業向服務業,從浪費的電力使用向更高效使用的轉型期間。這可能是事實。但是轉型的速度必須要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才能彌補工業活動的驟然下降。為什麼在主要股市泡沫破滅之後,中國的服務業和能源效率忽然暴漲了呢?
一個原因是政府支出。隱形刺激正在進行中。但是等式的另一頭是金融業,最近數月儘管股市大跌,卻登記了驚人的增長。
為什麼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在增長?僅憑貸款的增長是不夠的,銀行要想登記收入必須要有人支付這些錢給銀行。那麼,有人給他們支付錢了嗎?Chris Balding報告說:
“一些中國研究人員……比較了企業支付給銀行的還貸款和欠銀行的金額……(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企業僅僅支付他們應該支付的費用的一半。而銀行登記的貸款收入則是這些在銀行貸款的企業貸款成本的四倍……銀行的收入(一直)超過企業財務成本增長的近四倍。”
換句話說,銀行說他們收到的還款額比借款人說的他們支付的金額要高得多。如果Balding的數據可信——當然,這些數據僅僅是黑暗的金融體系的管窺一斑——那麼,最近中國金融服務行業飆升的很多一部分可能只是假的。
當然,中國銀行也從“常青”貸款中獲取了收入,儘管這部分收入現在是實實在在的,也只不過是將貸款違約的日子推遠而已。因此,儘管這部分的GDP不是假的,但是它預示著將來有更糟的事發生。
總而言之,中國的金融業提出了增長的情況遠比我們認為的官方或私人數據都要悲觀得多的可能性。當然,時間會證明一切。但是,我不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迅速反彈。至少,不會是真正的反彈。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