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时事万象热点评论

新华社禁用语将台湾推离了中国

香香

2016年2月19日

AA

香香

2016年2月19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2月19日

香香

2016年2月19日

香香

【新三才综合报道】曾有体育记者形容过采访某次大型赛会遇见新华社的经验,他说,整体感觉十分「惊悚」,因为台湾的每一个新闻单位都几乎是单兵攻击,新华社则活像是派出了一个连,要懂俄文的有,要懂韩语的有,要会说西班牙文的也有。结论是,中国什么没有,就是人多。

新华社身为一个13亿人口极权国家的官方喉舌,预算之丰沛和人才之广大,是不用怀疑的;诸如中央电视台等官媒,也是相同的状况。不过我倒是经常揣摩着,在这个新闻自由总是排名全球倒数前几名的国家从事新闻工作,究竟是什么滋味,又如何能感到自豪。

特别是在两岸新闻部份,其实台湾也有国家通讯社,但中央社写什么不见得能代表国家、政府立场,新华社等官媒的内容则几乎被当成字字珠矶一般的计较。事实上,它也确实近乎字字珠矶,因为没有经过国家审批的内容,是不会公开发布的。

近日网络上传起了这一篇「媒体从业者必读!新华社公布第一批禁用词 link is external」文章,文内规范中国新闻记者在描写两岸关系时的用语,台湾网友均啧啧称奇,尤其是针对「不得将海峡两岸和香港并称为两岸三地」,以及「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称为『中港』或『中台』」。如果要并称,必须写为「大陆与台湾」或「内地与香港」,因为「台湾与祖国大陆为对应概念」,而「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

其实这并不是「新」新闻,而是旧闻,但是由于它实在太离奇古怪,每隔一阵子在网络上流传,还是引起大量议论。其中有许多部份,台湾人都十分熟悉,例如绝不称台湾为国家,对「总统府」、「立法院」、「行政院」等台湾机构名称均需加引号,不出现「中央」、「国立」等字样。所以我们读中国对台湾的新闻报导,总是面临引号快和文字一样多的爆笑情况。

这些零零碎碎的规定,其实目的就只有一个:不得延伸出台湾和中国是两个国家的解释,而且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省。换句话说,无论台面上大家怎么说、怎么「表达善意」,在这些规定修改之前,国民党政府一直强调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根本是不存在的。

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几点,第一是台湾许多艺人喜欢动不动就称中国为「内地」,依照此准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第二,规定中也说不得称「港澳台游客来华旅游」,而应称「港澳台游客来大陆(或内地)旅游」。这让我想起,民进党政府执政期间,外交部文书一律称外宾「访台」,但马英九上台后马上改为「访华」,台湾和中国都说自己才是「华」,「华」到底是哪里?「华」又是什么?真是有趣得很。第三,中国管很大,连不得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都纳入规定,连Formosa都碍着他们,莫名其妙。

不过,以上这一切都来自于2002年中国中央对台办公室、外交部与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所发布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 (link is external)》。这份文件更是全面的规范了中国如何称呼台湾的官方、民间单位与人士,乃至语言与原住民─例如不能是「台语」,而只能是「闽南语」。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娱乐性很高。

这些笑话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中国对台工作失败的主因。大家总爱说,北京直到太阳花学运爆发之后,才惊觉过去八年来的对台工作简直是乱七八糟,被国民党牵着鼻子走、被阴了。也有人很爱说,去年的新加坡马习会,是习近平如何的把面子搁在一旁,展现了善意。但我们只要想想,连撤弹这种被形容为假议题、撤完随时可以再布署回去的假仁假义,习近平都懒得讲了,连最基本的对台湾用语、称呼,都丝毫不放松了,究竟中国什么时候展现出善意了?

台湾人不是笨蛋,习近平和马英九再怎么握手,或是未来继续和蔡英文握手,说些筋骨相连、两岸一家亲的蠢话,都不及一次又一次的黄安事件、周子瑜事件、张悬事件、东京影展事件,也不及一次又一次的在国际场合羞辱打压台湾,对台湾人来得更加清晰。如果说台湾愈来愈远离中国,那是因为在这一字一句、一言一语的日积月累之中,中国将台湾推向更远之处。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香香)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