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荊州”是全書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地名。然而,這個“荊州城”究竟在哪裡?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
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荊州治所,即荊州州府所在地,東漢末年曾幾經變化。荊州治所原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初平元年(190年),劉表任荊州刺史,移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病死,劉備領荊州牧,駐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又移治江陵(今屬湖北),關羽鎮守荊州,仍以江陵為駐所。從“借荊州”起,江陵既是荊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三國演義》敘述有關荊州的故事時,已是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後。因此,在赤壁大戰之前,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襄陽;而在赤壁大戰之後,所謂“荊州城”,實際上是指江陵;此外,並無單獨的“荊州城”。
羅貫中不明於此,誤以為有單獨的“荊州城”,並老是把荊州、南郡、江陵這三個地理概念混淆不清。第34回寫蔡瑁趁“襄陽會”之機謀害劉備,事先對劉表說“請主公一行”,似乎劉表不在襄陽。第40回寫劉表死後,蔡瑁立劉琮為主,“命治中鄧義、別駕劉先守荊州;蔡夫人自與劉琮前赴襄陽駐扎……就葬劉表之柩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
其實,這裡的“荊州”乃是江陵(第42回寫曹操兵至江陵,鄧義、劉先率軍民出城投降,即為明証)。蔡夫人、劉琮本來就隨劉表駐襄陽,怎麼又“前赴襄陽”?從哪裡“前赴襄陽”?這是因為作者把劉表的荊州治所襄陽與後來劉備的荊州治所江陵攪作一團,以致敘述混亂。第75回寫呂蒙襲取荊州時,也出現了明顯的錯誤。史實是︰呂蒙逆長江而上,奇襲關羽設置的“江邊屯侯”(沿江偵視警戒的部隊)之後,直趨公安,招降守將士仁(《演義》誤為“傅士仁”)(城主補注:士仁姓士名仁,和士燮同姓,演義誤寫為傅士仁);隨即又進逼荊州治所江陵,麋芳亦降(麋芳以南郡太守身份駐守江陵)。而《演義》卻寫成呂蒙巧奪烽火台後,首先襲取“荊州”,然後到公安招降士仁,再由士仁往南郡說降麋芳。那麼,這個“荊州”在哪兒?它與公安、江陵的方位關系如何?作者根本無法回答。
讀者只要一對照地圖,馬上就會感到這一部分描寫被攪成了一筆糊涂賬。這並非羅貫中有意進行藝術虛構,而是因未解“荊州”府先駐襄陽後移江陵而產生的“技術性錯誤”。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