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今年5月上旬筆者受沖繩御座樂復原演奏研究會之邀,參加了2016年朝鮮通信使慶典其中之一的宮廷音樂交流演出。這場音樂會在5月8日下午5點於國立釜山國樂院舉行。今年的朝鮮通信使慶典節目(5/6~5/8)包含了朝鮮通信使行列遊行、朝鮮通信使關聯的企劃展示及朝鮮通信使國際學術發表會、還有韓、日文化交流公演等項目。朝鮮通信使慶典演出團體除了韓國自身的團體外,也邀請了日本幾個團體到韓國演出慶祝。總的來說演出團體大多是在室外表演或行列的進行,在室內演出的就只有這場「韓、日文化交流公演」音樂會了。而這場宮廷音樂會正是將400年前朝鮮王國、琉球王國開始派遣到日本江戶所演出的的宮廷音樂的再次呈現,所以更能彰顯出其歷史意義。
這次韓國方面演出的曲目有「吹打(萬波停息之曲)」、「宮中舞蹈(處容舞)」、「絃風流(千年萬歲)」、「管樂風流(咸寧之曲)」四曲目。據主持人開幕介紹「萬波停息之曲」和「處容舞」兩首曲目是當時前往日本江戶所演出的曲目。另外,沖繩方面演出的曲目有「賀聖朝」、「太平歌」、「一年才過」、「紗窗外」、「鬧元宵」等曲。及隨行的玉城流派(又吉)琉球舞蹈團也展現了「四之竹」等沖繩特有舞蹈。音樂會的最後是由釜山國樂院和御座樂演奏研究會所有的成員共同合演了韓國「阿里郎」和日本「櫻花」曲目作為結束。
合演阿里郎與櫻花
演出中可看到韓國雅樂樂器有奚琴、伽倻琴、牙箏、玄琴、洋琴、觱篥、大笒、長鼓等。御座樂樂器有二線、三線、四線、笛、嗩吶、月琴、長線、揚琴、琵琶、四胡、鼓、鑼、三金等。可能因為都是屬於宮廷音樂的關係,樂器也有其相似之處。例如韓國的奚琴和御座樂的二線(二弦)都是木頭面板不是現代用的蛇皮,因琴身、絃都不是改良過的,所以發出的聲音也比較細小。韓國洋琴可能比御座樂的揚琴更早期,琴橋比較少,演出時只用了右手彈奏。牙箏只出現在第一曲目,但卻位於前面正中央位置,可顯示出此樂器的重要性。牙箏很像古箏,彈奏方式像提琴般,右手拿支棒在琴絃上摩擦出聲,像似了御座樂提箏的大一號樂器。音樂會聽到的音響效果覺得最具代表韓國樂器的是觱篥和玄琴伽倻琴等,最具有特殊性。

御座樂
國立釜山國樂院劇場音效效果相當好,即便宮廷音樂樂器有的聲響很小,每種樂器的聲音據說都能很清楚地傳達到觀眾席裡去,甚至不用麥克風。當天欣賞的觀眾不只當地的韓國人,也有日本人,所以給予解說的主持人也是韓日語雙聲帶介紹。整場音樂會從觀眾給予的掌聲可以感受到這場音樂會算很成功圓滿。
宮廷音樂原用於祭祀或禮儀,兩個王朝宮廷音樂皆是由中國傳去。韓國雅樂在中國宋朝時傳去,琉球王朝的宮廷音樂御座樂在明朝時傳去,兩個王朝同時在400年前開始派遣使節團上江戶並演出王朝的宮廷音樂。因此這場音樂會除了感受到重現朝鮮通信使團當時韓日文化的交流意義外,對於筆者來說更像是進入到歷史中去走了一遭,看到了中國傳去兩王朝的宮廷音樂,且400年後的現在在釜山親自參與了這場音樂盛會。

御座樂一行人於佛國寺前合影
(文:廖真珮/圖:比嘉悅子)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新三才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