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沈
弱水《辭海》的解釋是:弱水為古水名。凡水道由於水淺或當地人民不習慣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交通的,古人往往認為是水弱而不能通舟,故稱“弱水”。如《山海經》《十洲記》等中記載了許多並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稱的弱水。《山海經》載的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最早的地理書始見於《尚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鄭康成曰:‘弱水出張掖。’”
關於弱水的另一種解釋是古代小說中關於弱水的傳說。漢代東方朔的《十洲記》中,“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浮,不可越也。”
弱水與名著《紅樓夢》還有聯繫。“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一回《縱淫心寶蟾工設計,布疑陣寶玉妄談禪》。黛玉想瞭解寶玉的心思,就故意激他說:“寶姐姐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麼樣?……”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三千”,蓋出於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是數量多、範圍廣的意思。後來,古典文學中逐漸用弱水來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比較有名的是蘇軾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這是弱水第一次與具體的數字連用。張孝祥的《水龍吟——望九華山》中也有一句:縹緲珠幢愚衛,望蓬萊、初無弱水。其他的詩詞中就很少見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後來的小說中用的比較常見些。
其實,古代弱水並不弱,唐代的河流很寬、很大。《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時有詩描述流沙河的險要:話說唐僧師徒三眾,脫難前來,正行處,只見一道大水狂瀾,渾波湧浪。三眾來看時,見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沈。”唐僧三人降服收攏了沙僧後,是沙僧用胸前的念珠化作一條小船,才渡過流沙河的。這說明那時候是很大的。現在唯一能感到它歷史輝煌的印記,是河道的寬闊,足有二三里路的距離,要走半天才能到達對岸。再到後來的弱水,引申為愛河情海。這便是我們現在口邊的“弱水三千”,是說除了你,我誰都不愛的意思。“弱水三千”成為了典故,只存在於古龍和金庸的小說里。瓊瑤和亦舒的鴛鴦蝴蝶小說里,也有很多引用。可惜,在今天現實社會中,這種情有獨鍾的事已經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