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迅速在西非擴散,美國不得不派軍協助以維持社會秩序。
【新三才综合报道】伊波拉疫情持續延燒,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要阻止這場疫情持續擴散,必須採取非常手段。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統計資料預估,按照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現有疫情的擴張情形推算,感染人數係以每20天加倍成長。
按伊波拉目前感染速度推估,總感染病例將在明年一月超過100萬人。到了6月,將成長為1億人,8月將擴增為10億人。而明年秋天的某個時間點,全球人口將被感染。然而這種情況會否發生?
據《經濟學人》派駐記者前往重災區獅子山,專文報導一位名叫克拉瑪的女病患案例。她在二度前往醫院就診的半路中,死在親人的肩膀上。
在病毒潛伏的21天內,這位女士多半待在家裡。送醫期間,她曾經逃離醫院,企圖尋求傳統巫醫救助,然後再被當地警察和國際醫療團隊中途搭救。至於克拉瑪為什麼要逃離醫院,因為她認為,醫療人員要把伊波拉病患的血液拿去販賣圖利,幫政府籌募捐款。克拉瑪甚至拚命大叫告訴鄰人,千萬不要到醫院去治療。
克拉瑪的24歲弟弟蘇雷,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不能離開家門、自由走動,還偷偷跑出去對鄰人抱怨說,克拉瑪是死於巫師詛咒,被巫師殺害了。蘇雷的鄰居則透露,看到他好幾次離開家門去找女朋友。類似克拉瑪的例子,在西非比比皆是。
《經濟學人》報導,當協助埋葬的西方醫療團隊抵達獅子山首都凱拉洪時,女人和小孩瞬間逃跑無蹤,男人則信誓旦旦地說,當地已經沒有死者可埋葬,並作勢要醫療人員離開。
由於西非國家民情特殊,加上民間對當地政權和國際醫療組織並不信任,以及西非近30年來的特殊社會型態,已由封閉型部落轉變為人際往來密切的城市。種種因素,導致這次疫情大規模地迅速擴散。
首次出現"無出血性熱"的病徵,使公共衛生系統的反應遲緩,之前這個疾病幾乎未曾出現在西非國家,反而較常出現在中非國家。
根據《經濟學人》的專文表示,今年3月14日,幾內亞衛生部曾派遣一組人員前往南部森林高地城市蓋凱杜醫院,調查初期疫情。許多最早染病的西非患者,沒有出現"出血性熱"症狀,反而出現較為罕見的發燒、嘔吐和嚴重腹瀉等病徵,因此這些患者,起初就沒診斷出來,造成公共衛生系統無法在疫情初期就展開隔離工作。
以往伊波拉疫情爆發,例如2004年在蘇丹、2012年在烏干達,一開始發現疫情時,醫護人員便隔離可疑患者,並對他們進行調查,直到辨認、移除感染源,使疫情減緩下來。這個方法,過去屢屢見效。
然而這次由西非幾內亞傳開的疫情,大舉入侵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和獅子山等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公告,從3月10日幾內亞衛生部收到通報開始估算,這次疫情引發的死亡人數,超越過去數十年來的總和。
全球流竄傳播的途徑仍未明,而多數罹病死者,聚集在西非。直到賴比瑞亞籍的鄧肯(Thomas Duncan)在美國確診感染伊波拉病毒,證實了伊波拉對西非以外國家的威脅。
鄧肯事件突顯兩大重要意義。第一,機場篩檢措施無法阻止伊波拉病毒在全球流竄。第二,雖然目前還沒有案例報告可證實,但傳染途徑可能經由空氣傳播。
鄧肯死於10月8日,同一天美國官方宣布,將在5大機場查詢來自疫情地區的旅客,若發現可疑病例就隔離。但是事實上,篩檢措施無法在第一關就完全篩出可疑患者。以鄧肯為例,他在離開賴比瑞亞和入境美國時,都沒有發燒。沒有發燒,就沒有傳染性。鄧肯入境一週後,才陸續出現病徵,有些患者甚至21天後才有症狀。機場的篩檢措施,根本無法及早發現罹病患者。
另外,部份旅客為了躲避隔離或想到西方接受治療,也可能對機場篩檢人員說謊。鄧肯並未告知賴比瑞亞官員,曾與罹病患者接觸。還有,部份旅客可能服用止痛藥降低體溫,紅外線掃描器便發揮不了作用。
鄧肯在西非協助一名女病患時染病,但照顧鄧肯的50人醫療團隊,竟然有兩位醫護人員在嚴密的防護措施下得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據醫學專家解釋,在傳染途徑尚未明朗前,醫護人員過於大意,未遵守標準的防護措施。當醫護人員卸除防護裝備時,應該還有第二人在旁協助並監看。然而醫護人員往往在沒有監看者的情形下,當單獨卸除防護裝備時,非常容易沾染殘存在防護衣物上的病人體液,終於難逃伊波拉病毒的肆虐。
(新三才記者王濤綜合報導)
(责任编辑: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