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南韓最大貿易國,但今年對華出口冷卻,不如台灣,引發韓官員學者困惑。
【新三才综合报道】南韓今年對中國出口的表現不如台灣,令經濟學家跌破眼鏡,百思不得其解。
南韓和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很類似,大多是電子產品、鋼鐵及化學產品。該兩國的總出口約三分之一銷往中國。
南韓和台灣賣到中國大陸的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中間財,在中國加工或組裝後再出口至美國。隨著美國經濟加速復甦,這兩國對中國的出口理應同時受益。
但現實的情況是,台灣出口表現遠優於南韓,2014年前9個月台灣出口比去年同期成長3.6%,增幅大於南韓的2.9%。差距之大,不僅令南韓官員大感驚訝,也令經濟學家困惑。
有專家提出解釋,台灣把中國當成出口到美國產品的生產地,南韓則銷售產品給中國消費者。這種差異使南韓在中國市場愈來愈容易受當地品牌激烈競爭的衝擊。三星電子在這波趨勢中受傷特別慘重,正面臨中國手機強有力的競爭壓力。
相較之下,舉例來說,台灣輸至中國的蘋果iPhone零組件,在中國組裝後,再出口到美國等其他各國。
不過,上項解釋高盛經濟學家權具熏就不以為然,他認為南韓和台灣出口的最終需求,都有20%來自美國。他認為,韓元升值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因為過去一年韓元兌新台幣相對升值5%,這是南韓與台灣對中國出口有相當差距的解釋。
花旗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蔡真真認為,中國可能正往價值鏈上游的方向移動,而南韓企業正在把工廠移出中國,遷至成本較低的東南亞。
無論理由為何,南韓大型工業財閥不願輕易放棄中國市場。南韓企業普遍視中國為國內市場的延伸,不僅中國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且中韓文化、經濟與地緣關係皆屬熱絡,南韓會找出原因,積極修正對中貿易政策,例如簽訂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把貿易劣勢扭轉過來。
(新三才記者王濤綜合報導)
(责任编辑: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