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兩翼,飛不如鴉。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時運不能自通。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菜;武略超群,姜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原非兇惡之徒;盜跖延年,豈是善良之輩?堯舜聖明,卻生不肖之子;瞽鯀愚頑,反有大孝之男。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晏子無五尺之軀,封為齊國宰相;孔明無縛雞之力,拜作蜀漢軍師。霸王英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江山萬里。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運通,腰系三齊之印;白起受命,統兵百萬,坑滅趙卒,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經綸,皓首仍居深山。青樓女子,時來配作夫人;深閨嬌娥,運退反為娼妓。窈窕淑女,卻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婦。蛟龍無雨,潛身魚鱉之中;君子失時,拱手小人之下。衣敝縕袍,常存禮儀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昔居洛陽,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則不能遮其體,思食則不能飽其飢。夏日求瓜,失足矮牆之下;冬日取暖,廢襟爐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厭,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極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職萬人之上。擁撻百僚之杖,握斬鄙吝之劍。思衣則有綾羅綢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出則有虎將相隨,入則有佳人臨側。上人趨,下人羨,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恃,貧賤不可盡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白話文註解:
堯舜為古代明君。相傳堯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均為不肖之子。這樣,堯將帝位傳給了以孝著稱的舜,而舜也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相 傳瞽之子為舜,瞽是個盲人,舜的母親去世後,瞽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 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 惡劣的情況下,表現出的非凡品德受到了眾人的稱頌。
相傳鯀之子為禹,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導致洪水泛濫,被殺。禹汲取教訓,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終於制服了洪水。治水期間,還三過家門而不入,受到百姓擁戴。禹後傳位給子啟,開啟了我國“家天下”的歷史。
《破窯賦》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相傳此賦是作者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作者以自己從貧苦到富貴的經歷,並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名人的起伏命運,來說明一種自然循環的人生思想。
作者簡介
呂蒙正(944 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聖功,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科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 史館。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後任參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為宰相。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 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關係極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貶為吏部尚書。兩年後復以本官入相。公元 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罷相。真宗即位,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後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卒謚文穆,贈中書令。
(责任编辑:顏靜璇)
(文章来源:綜合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