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名字叫包拯,在历史上一直很有名,他爱民如子,判案公正严明,是老百姓心中的神。然而,包公一出生命运就很坎坷,才刚呱呱落地,就被丢到山里,差点没被老虎吃掉。也许是要做一番大事,便要有一番考验,即使幼如初生婴儿,也不例外;也许自古天地间便弥漫着正邪两股势力,要成就一件正事,总会有邪魔出来坏事,但最后也不过是证明了“邪不胜正”。有时候或许我们会埋怨,为什么坏事都落在自己身上,自己怎么这么倒楣?其实凡事都要往好处想,有个坏事,就必然会有个好事;有一连串的坏事,一定有个大好事在后面等着──只是我们要能够耐心等,要能忍,要沉得住气。“退一步,海阔天空”,观念转个弯,生活中永远是好事。
传说包公是文曲星下世,为辅佐大宋江山,也为后世立下一个如何走向盛世的典范:大凡盛世,都是皇帝仁政爱民、为官清正廉能。自古以来,绝不可能有剥削人民的暴政,会因为军事或经济力量强大,就成为强国或盛世;这样的政权充其量是外强中干,官逼民反,日久必亡。
包公生出来就是一身黑、一脸黑,好像预示着他一生要扮演“黑脸”。他铁面无私,为了国家人民,不畏权势、不惧生死。包公除了一脸墨黑之外,还有个特征,就是额头上有个月牙。这种特征般的长像,似乎也预示着他将成为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同时好像也代表着在他的“黑脸”之下,藏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包公深知民间疾苦,对老百姓没有官架子,任何人随时都可以拦轿鸣冤。又因为他刚正无私、待人宽厚,身边始终有一群英雄好汉、侠客协助他明查私访,因此断案如神,公正如青天,所以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


包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很有名的几个故事像“乌盆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乌盆案”的故事是有一个人被杀害后,尸体被凶手混入泥土做成乌盆,结果乌盆内的冤魂告到了包公官府上;此案破了之后,包公声名大振,民间广传着包公“白天判人,晚上判鬼”的传说。
“铡美案”讲的是驸马爷陈世美的故事,陈世美家境清寒,赴京赶考时,父母儿女全赖妻子一手照顾。他考上状元后,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要把公主许配给他。陈世美受名利所诱,竟然薄情寡义的抛妻弃子,当起了驸马爷。包公判此公案时,不畏权势,大义凛然,断然以“龙头铡”把公主的驸马爷斩首示众。
“狸猫换太子”一案更是离奇,包公刚正不阿、大公无私,胆敢动了皇帝的驸马爷,这回动的竟是仁宗皇帝本人和“假”太后。当流落在民间二十年的真太后请人向包公喊冤时,说道:“我要告儿子不孝。我这儿子,非好官不能判。”没错,如果不是一个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清官,又怎能胆大包天,平了皇帝亲生母亲的冤案?最后,果然凭着包公的智慧,帮助仁宗皇帝与亲生母亲李太后相认,还原真相。
传说仁宗为了感谢包公,要赐给他半个庐州。包公虽然坚持不肯接受,但最后终究因为皇命难违,只好领受了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这便是“包河”的由来。为什么包公要接受御赐的一条河呢?他在留给子孙的遗训中讲的很明白:“河,不好分,不好卖。只准在河里种藕养鱼,绝不允许作别的用途。”包公后代子孙一直遵守他的遗训,只在包河里种莲藕、养鱼。传说包河里的莲藕很特别,脆嫩无丝(私);包河里的鲗鱼,背部是黑色(铁)的,好像代表着包公“铁面无私”的一生。
包公一生对自己很严格,他生活简单朴素,即使当了宰相,吃饭穿衣也都还和平民时一样。他在端州当知府的时候,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叫做“不持一砚归”。端州的墨砚天下闻名,号称“端砚”,很多人都以拥有多少块端砚为荣。包公以前的端州知府离职时,都会带走很多端砚,但包公任满时,连朝廷配给他使用的端砚都没带走。据说包公要离开端州的时候,端州百姓感念他的廉政,纷纷带了很多礼物到码头来送他,包公都一一谢绝了。
包公的船起航不久,来到羚羊峡时,原本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却突然兴起了大风大浪,几乎快把船打翻了。包公心想:“我包拯在端州清廉如水,怎么会惹得天公如此生气?”他便命人检查船舱,里面果然藏了一块用黄布包着的“端砚”。原来,是当地百姓悄悄把它放进舱内,想说等包公发现时,也只好收下了。包公看到那块端砚,二话不说,便把那块名贵的端砚连布带砚的一起投入了江心。刹时间,风浪平息,阳光从云后又露了出来。
不久,在这块端砚沉下的河中,隆起了一片沙洲,叫做“砚洲”,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而那条黄布顺流而下,变成了沙滩,便是“黄布沙”(或称“墨砚沙”)的由来。
历代以来,有关包公的故事、话本、小说、戏剧、连续剧极多,历代文人也写了很多歌颂他清廉公正的诗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是个不朽的传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永远的包公。
(责任编辑:肖凡)
(文章来源: 维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