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感悟健康生活百科

基因改造食品知多少?(圖)

Super User

2019年12月25日

AA

Super User

2019年12月25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9年12月25日

Super User

2019年12月25日

Super User

【新三才記者大力综合报道】世界基因改造食品生產國(2005年)。標橙色的5個國家所生產的基因改造食品佔全世界的95%,標橙色斜線的國家允許基因改造食品在實驗室外生產。

一、何謂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英語: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基因改造食品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

二、世界主要國家針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標示規定制度的情形:

1.歐洲:歐盟自1998年起即規定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須加以標示。其後,歐盟又補充規定自2000年4月起,食品內含超過0.9%基因改造成分的加工食品需加以標示。

2.澳洲及紐西蘭:2000年12月7日公告強制標示規範,一年後實施,採取1%的容許量。

3.日本:規定自2001年4月1日起,採取5%的容許量,30類指定的食品中若含有基因改造成分,就須標示。不過,對於檢驗科技無法檢測出新基因或蛋白質成分的精製加工食品(油及醬油),則不在管制之列。

三、現在的『基因改造食品』是大勢所趨?

『食』至今日, 『基因改造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已是將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圈,餐桌上盡是經過大宗基因改造的農產品、農作物、家禽、家畜、經濟作物,目前全球基因改造食物有黃豆、玉米等,茲舉人類四大主食中的黃豆、玉米為例,台灣黃豆自產率不到1%,99%需仰賴進口,美國是台灣最大進口國,每年約占68%的比率,台灣每年黃豆進口量約250萬公噸,重點是所進口黃豆有93%屬基因改造;台灣玉米每年進口量約480萬公噸,關鍵是40%的玉米為基因改造,當中使用黃豆、玉米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衍生食用產品、各類食品等,皆與日常生活飲食息息相關;黃豆、玉米更是直接或加工製成為牛、豬、雞的主要飼料,例如國內市場中「皮黃肉質細的珍珠雞」,飼養過程就是吃玉米長大;美國牛飼料中有80%主食靠著黃豆、玉米、骨粉、添加物、生長激素、、、不再是我們觀念中牛一定要吃牧草,有些牛肉、牛奶、乳製品更是來自生長過程使用基因改造之賀爾蒙的牛隻,因而若透過基因改造食物鏈來看,以及基改作物藉由生長期花粉的傳播、之後生產國大宗穀物的收割、裝配、儲存、收購、輸出繁複體系下,基因改造和非經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往往會混合一起,因而難以區分該農作物類別,專家統計環繞我們中的食物已占45%是基因改造或混雜基因改造。

四、基因改造食品所引起的質疑與爭議及隱憂

近年來人類生物科技研發神速,但在發展生物科技的同時,它所造成背後問題與後遺症頻頻引起許多爭議與隱憂,環保與有識人士相關質疑不斷, 1996年基因改造食品在美國上市以來,雖有世界衛生組織表明:『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都已通過風險評估,因此不大可能對人類健康帶來風險』,到目前為止,也未有直接證據證明基因改造食物確對人體安全有危害,不過,民眾對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卻普遍存有疑慮,有些科學家與環保團體仍強烈質疑那是時間問題,即使目前無明確實證,然二、三十年後呢?那日後生物科技越進步,基改範圍越擴大、越複雜呢?以及隱藏在環境下日漸破壞自然的風險呢?所以歐盟有些會員國並不歡迎基改食品,目前禁止進口基改玉米Mir 604,歐盟渠等訂定「防衛條款」來封鎖基改,在人民反對聲浪下,有58%的基改作物輸入歐盟面臨困難。歸納來說, 反對者提出主要爭論、疑慮、質疑有下列方面:

1.可能危害人體健康2.違反自然法則及破壞生態平衡 3.引發自然界害蟲的抗藥性與生物界污染的擴大4.安全檢測、驗測技能、管制規範、罰則皆不足:5.對素食者、對宗教信仰者是傷害、是摧毀

五、基因改造食品的優點

增加作物產量,減少飢荒。縮短作物培育時間,打破季節限制。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強作物抵抗除草劑、氣候、蟲害與疾病的能力。提高農產品的耐儲度,使其保存時效變長,減少在庫存或運輸途中腐壞的情形。打破自然物種界限,開發出更符合人類健康需求的食品。

六、基因改造食品的缺點

可能含有毒性 許多可食用的生物本身就能產生毒性物質來抵抗蟲害與病原入侵,而基因改造的過程即可能導致難以預料的效應,使這些生物產生各種毒素。不過,也有另一派學者認為,就過去的報告來看,目前並無法證實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類有明顯毒性。基因轉移的同時也帶來過敏反應 透過基因轉移,會使對某樣食物過敏的人也無法食用其他改造過的食物,例如若將玉米的一段基因加入小麥的基因中,那麼原本對玉米過敏的人,也可能會對這種改造過的小麥產生過敏反應。外來基因可能會破壞食物原有的營養 基因改造的過程中,可能導致物種的基因產生缺失或錯碼等突變現象,使得原有的營養遭到破壞。能會使人體產生抗藥性 反對基因改造的人認為,當人類食用了含有抗藥性的食物,可能會使體內的細菌和微生物連帶產生抗藥性。對環境造成威脅,破壞其他物種的生態 改良後的物種可能會危害到其他不在改良範圍內的品種和生物,對自然環境造成威脅與破壞。例如,某些經過基因改良的植物因含有對抗蟲害的特性,會產生一種對蟲類有毒的蛋白質,導致蝴蝶幼蟲等昆蟲食用後發育不正常或死亡。另外,這些改造過的特性亦可能透過花粉傳播等方式,改變傳統野生的品種;或使害蟲和雜草發生突變,成為更難以對付的糧食殺手,目前許多環境保護組織皆十分擔心這種「基因汙染」的現象。

七、基因改造食品的管理

目前世界各國對基因改良食品有兩種方式:一是歐盟各國要求基因改良食品應明確標示,以供消費者選擇,二是美國認為基因改良食品只是將品質改良,或將抗病虫的基因,抗農藥基因轉植到農產品中,食物本質沒有改變,且安全無虞,因此主張不必標示,這類食品的規範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及亞太經合會(APEC)的熱門議題。

1.美國:認為如果基因改造的食品在組成份與營養等與原來的食品實質上不等同,就必須標示,若實質等同可以自願標示,惟須遵守2001年1月17日公告之規範。

2.歐洲:歐盟自1998年起即規定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須加以標示。其後,歐盟又補充規定自2000年4月起,食品內含超過1%基因改造成分的加工食品需加以標示。

八、如何辨別基因改造食物的兩者差異:

1.大豆傳統黃豆(大豆):外型為橢圓形,稍扁,每顆大豆大小不一。肚臍為淺褐色。打出的豆漿為乳白色。用水浸泡三天會發芽。

轉基因大豆:幾乎每顆豆大小均一,外型圓。肚臍為黃色或黃褐色。打出來的豆漿有點黃,製作豆腐有點黃。轉基因大豆用水浸泡三天不會發芽,只不過是膨脹一些。

2.胡蘿蔔傳統胡蘿蔔:表面凸凹不平,頭部是往外凸出,從頭部到尾漸細。

轉基因胡蘿蔔:表面較光滑較直,頭部是往內凹,尾部有時比中間段還粗。胡蘿蔔在秋冬季採收,夏季的胡蘿蔔可能是轉基因的。

3.馬鈴薯傳統馬鈴薯:一般顏色較深且不均勻,表面不平整有坑坑洞洞,削皮遇空氣之後,表面很快顏色變深。轉基因馬鈴薯:表面相對光滑,顏色比較淡,坑坑洞洞很淺。削皮之後,表面顏色無明顯變化。

4.番茄傳統蕃茄:不會每顆顏色都鮮紅而是深淺不同。轉基因番茄:顏色都鮮紅,果皮較硬不易裂果。

(责任编辑:大力)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