廂:在漢代廂本指房屋東夾西夾前面的空間,閣與廂之間有門相通。後來泛指正房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如東廂西廂。名著《西廂記》中秀才張生住的地方就是西廂房。
軒: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杜甫《夏夜嘆》詩:“開軒納微涼。”又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舍:舍即房屋。古人謙稱自己的家為“寒舍”、“敝舍”、“舍間”。
齋:齋一般指書房和學舍。古人喜在廳堂之旁,另闢一小室,作讀書養心之居,故書房俗稱“書齋”,此種習俗漢代還不多見,至晉代以後興起。
寢:古代總稱堂室為“寢”。《廣雅》里有道“寢,堂室也。”周代又有大寢、小寢之分,大寢即堂,又稱“正寢”;小寢為室,又稱“內寢”。古俗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故古人稱妻為“內人”,即源於此。與此相應的喪家訃文中,稱男為壽終正寢,女為壽終內寢。現代寢一般指卧室。
傳統民居中的樓、閣有什麼不同?
樓也就是重屋。《說文解字》里講樓重屋也。先秦習俗裡面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農村還盛行。樓下住人,樓上堆放糧食雜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樓”字,而樓房的出現也較晚,大約在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盛行起來。中國古代的樓房一般多為二層,形成傳統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樓也是二層。
閣原為閣板之意,為廚房貯藏食物的地方,漢代又指堂序外的兩個夾室,即東夾西夾。但隨著樓房的興起,閣遂演變成供游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的建築物,閣的平面為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一般四周設木桶扇。《淮南子.主術訓》:“高台層榭,接屋連閣”,至今仍著名的有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等佛閣,寧波天一閣、故宮文淵閣等藏書閣。此外古代俗稱女子的卧房為“閣”,出嫁則為“出閣”。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