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独家首发】自2022年开战以来,俄乌战争已成为国际社会最棘手的难题。这场冲突表面上是领土争夺,实则却是两种世界观的正面碰撞:俄罗斯要求承认已併吞的领土,并限制乌克兰的安全选择;乌克兰则基于宪法与民意,坚决拒绝任何割地妥协。国际社会的立场更加清晰,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票数否决了俄方的「併吞合法性」,使得「以领土换和平」在法律与政治上几乎无解。这正是谈判始终难以展开的根源。
难解的还不止于此。俄乌之间的矛盾,早已不再是「土地」的争夺,而是「身份、合法性与生存」的角力。这也是为什麽,任何停火协议看似触手可及,却总在最后一刻化为泡影。乌克兰社会难以接受「先停火再谈判」,因为战争期间的佔领与暴行已让信任荡然无存;而在俄罗斯,让步被视为动摇政权根基的危险讯号,普京当局不可能轻易后退。双方都被各自的内政困境牢牢绑住,使得「调停」沦为纸上谈兵。
在战场上,俄军虽以极高的伤亡换取有限的推进,但这种付出反而加深了莫斯科的「时间幻觉」:认为只要熬得久,就有机会逼迫对手让步。然而,乌克兰并未坐以待毙。随着西方援助逐步到位,尤其是F-16、幻影战机与远程打击能力的补强,战场的天平虽未剧烈改变,却让基辅有了长期消耗的底气。于是,这场战争陷入一种诡谲的平衡:俄罗斯无法速胜,乌克兰无法速解,而双方都没有退路。
未来的可能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最有可能的「冻结冲突」:以现行或近似现行的前线划界,形成事实上的停火线,类似朝鲜半岛的模式。这样的安排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但能暂时止血。其二,是「分阶段协议」:透过人道走廊、能源协议或制裁松绑等逐步交换条件,把最难的领土地位搁置多年。然而,这种模式充满脆弱性,任何一方的违约都可能让进展化为乌有。其三,则是「有限推进后的再冻结」:俄军或许能在顿巴斯方向付出巨大代价后取得边际收穫,随即寻求停火以换取喘息。
至于更长远的可能,则取决于双方内政的承压程度。当战争成本逐渐侵蚀经济与社会稳定,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终将面临「重新定义战略目标」的政治时钟。届时,或许才有机会走向更全面的政治解决。但这样的时间尺度,恐怕需要五年甚至更久。
这场战争的终局不会靠一纸签字结束。真正的转折,将在于双方意识到「生存的保障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平衡」。因此,最可能出现的不是彻底的胜利或妥协,而是带着缺陷的「控制局势」:一种止血却未癒合的状态。对人类社会而言,这或许不是理想的答案,但却是现实中最接近和平的出口。
(作者:王季民)
(责任编辑:姜启明)
(文章来源:新三才独家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