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并非仅为皇帝看病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御医职责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中,侍直方面,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方面,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马夫、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也奉旨前往诊病。太医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御医。
御医想晋升要等六年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其子凤鸣承袭父业。雍正年间,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经历六个寒暑,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大清会典事例》)。他们的晋升规则是,六年考试一次,成绩合格,没有差错,一次升补。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考题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看重书法。太医开药方,要字迹端好。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调出调入均少,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择优录用,利于业务水平提升。
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大清会典事例》)。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给皇帝看病有“六要”
御医治病方面,据《明史。职官志》记载,给皇帝看病有“六要”:一要组成班子,院使、御医和内臣三方共责,相互监督。二要会诊,共同诊断。三要共同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四要共同监视煎药。五要共同尝药。六要将脉案方剂存档备查。
其中的“共同尝药”,就是每二剂合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御医、内臣先尝,一份进御。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
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由药商采办,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清宫药房名目繁多,如御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药房、长春宫药房等,有储药、煎药、配制药品等职能。
御医的风险
戴思恭,浙江浦江县人。洪武中,征为御医,治疗立效,洪武帝朱元璋很看重他。燕王朱棣患瘕(音“假”),就是蛊胀病,洪武帝派思恭往治。戴思恭见燕王所用的药都对,不明白为何不见效,便问燕王好吃什么,回答:“嗜生芹(喜欢吃生芹菜)。”思恭说:“得之矣!”《明史》记载:“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于是,燕王病愈。晋王朱榈病,戴思恭给治愈了。不久,复发死。洪武帝大怒,逮治王府诸医。戴思恭从容进道:“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洪武帝不豫,出御右顺门,惩治侍疾诸御医无效者,独慰戴思恭道:“汝仁义人也,毋恐。”不久,洪武帝死,建文帝立,惩治诸御医,唯独戴思恭没受惩罚,还提升他为太医院院使。
(责任编辑:肖凡)
(文章来源:摘自《人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