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
【新三才首发 楚鸾编译】而欧洲人对圆明园的這種破壞邏輯是相當簡單的,但是搶奪的過程是比較複雜的。圓明園被搶的時候還沒有錄像,貝亞托也只是記錄了一少部分,絕大多數數以萬計掠奪的東西都分散各處也沒有文件記載。但是,我們確實有一些英國和法國的軍官,士兵還有記者目擊了這整個過程。這些人在圓明園內拍了很多照片,也拍下了很多當時他們搶奪園內東西的情景。這種跨文化相互交流的掠搶過程要確定的是要先對圓明園裡的東西進行評估,看一下那些東西是要搶的,哪些東西是要破壞掉的。


圆明园沈园正大光明殿
通過對這一過程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文化間的相互交流表現出多少不同的形式。我們也可以開始欣賞文化,道德,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跨文化的判斷是多麼地依賴於識別相似性,兼容性和等價的,以及異國情調的差異。我們也開始欣賞到了這種在文化,道德,價值和經濟價值基礎上的跨文化判斷的相似性,兼容性,價值等同性與濃郁的異國情調。


圆明园遗址内景致
英法聯軍第一次看到圓明園裡的寶藏時,那些士兵們都覺得圓明園裡的東西都是按照18世紀的名作家所描述的那種符合那個年代審美觀點的巨作。尤其是圓明園內充滿神秘氣息的龐大宮殿裡,充滿了各種各樣豐富的文物和建築,從另一方面講,這簡直就是一座充滿异国情调的美学宫殿。那些見證了圓明園的毀壞過程的目擊者曾一度居住在這宮殿裡,他們覺得這宮殿對於英國人來說非常有親和力。就像英國翻譯羅伯特.郇和所說的那樣,許多英法聯軍對圓明園內的建築倒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卻對圓明園裡的園林設計非常著迷。


圆明园画卷 “别有洞天”
他曾經用"參天大樹""夏日宮殿的絢麗""夢幻般的橋樑"這樣的句子來形容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的整體佈局。用18世紀文人的口吻來描述就是這樣的:“在這莊園之內如畫的風景無窮無盡,讓人陶醉在其中,流連忘返,事實上這些都是最讓人憐愛的中國風景,能夠置身其中就是讓人快樂的最佳理由。”這種讚揚說明在1860年圓明園遭毀壞之後,伯特.郇和在回憶起圓明園的時候內心那種對中國文化的敬仰之情。亨利·尼斯是埃爾金勳爵的秘書,他也是這場浩劫的見證人之一,他也同樣對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的建造技藝非常仰慕,他說:“我們國內的所有建築跟圓明園相比都沒有絲毫的建築美感。”
责任编辑:颜静璇
文章来源:19th-century Art Worldwide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