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科学探索生命奥秘

所見非所見

Super User

2015年2月24日

AA

Super User

2015年2月24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2月24日

Super User

2015年2月24日

Super User

【新三才首发编译】天文學使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環境與整個廣大宇宙的聯繫;科學告訴我們的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然而,人們對於意識與物質世界間的關聯卻所知甚微。

我們對於身體與大腦所知甚詳,而對意念的理解卻付之闕如。電腦能處理訊息,但與人腦不同的是,電腦卻不能理解所處理的內容。

要了解人們理解力的作用,必須從意識著手。另一個理解心智如何運作的重要概念,即認識到多數人們自以為是的真實,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

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往往與事實差距甚大。牛頓在發現白光實際上包涵了光譜上所有的顏色之前,學者們在作品中對白光的概念即「沒有任何顏色」。此一錯誤結論起因於人類的大腦僅透過可見系統理解及處理訊息。

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 Dennett)及邱奇蘭( Churchland)在他們對心智的研究中,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角度。他們認為,大腦透過複雜的程序處理訊息,且常常導出錯誤的結論。大腦往往搞不清楚結論的正確性,而只採用一些固定思考模組(models)在處理訊息。

他們的理論是:認知的錯誤源自於大腦在處理訊息時,所建立的思考模組(models)。自我認知取決於這些思考模組,因為我們的思想中僅存在著這些處理方法。

舉例來說 當你看到一顆蘋果,大腦會以它所擁有的所有相關資訊,推演出多種結論。透過意識的經驗,你的大腦會以主觀的經驗,而非僅對眼前這顆蘋果的顏色、形狀及認知推導出該影象的結論。

這似乎不合乎邏輯,也引發出為何大腦需要如此大費周章的推導出根本不存在的主觀認知的問題。

普林斯頓的神經科學家們一段時間以來所致力研究的「注意力先驗基模」”attention schema”理論,似乎可用以解釋大腦何以發展出此一運作模式。注意力先驗基模理論認為,大腦有能力建立一最近似的思考模式,卻與真實版本約略不同。也就是說,個人的覺知實際上與事實略有出入,而非幻景。

大腦會自行增強或消除某些訊號,此一過程在神經科學中稱為「注意現象」(attention)。這個模式也可透過電腦晶片設計模擬。人們對於某個特定顏色的認知,是一種我們首次處理此一訊息的物理性波長時的最近似版本。人們對於外在事物的心智覺知也是一種最近似版本的重建。

大腦對於物體僅能建立一種近似版本的解釋是,它需要建立一種思考模組(model)以便取得對此一資訊的掌控,而思考模組並不需要完全正確。

和其它強調直覺的心智理論不同的是,「注意力先驗基模」理論告訴我們,直覺很大部份是基於近似與不準確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於外在世界常存在著誤解,正如當年我們所認識的白光。

(责任编辑:普天同)

(文章来源:Viral Novelty)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