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油畫涵虛朗鑒宮
【新三才首發 楚鸞編譯】這樣的評論,言下之意相當清楚,典型的歐洲帝國的侵略之意相當明顯,中國豐富的文化與過去的法國不相上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道德價值標準下降也讓中國人的民族自卑感膨脹。評論家的表述正說明了他們很不屑這揚言要堅決抵抗外國入侵的皇帝到頭來卻出逃的做法。一名叫阿爾芒露西的士兵對中國的藝術十分稱讚,但是他也說中國人很愚蠢,也不可能跟馬戛爾尼和他的繼任者阿默斯特一樣能創造出讓人佩服的奇蹟。


英法聯軍掠搶圓明園
英国人史温侯的觀點也跟這位士兵類似,但他的觀測沒有安托.萬福什利那般嚴厲,安托.萬福什利是法國記者也是一位攝影師,他與當時的軍隊一起去北京目睹了圓明園被掠搶的過程,10月13日他向法國社會發表了他記錄的圓明園發生的事情與這座皇家莊園被搶奪的過程,並與12月28日正式出版。在他描述圓明園的書開頭,他以當時的滿清與法國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對比做序言,並把中國與法國的文化做了對比。


圓明園遺址
他譴責咸豐居然能夠忍受如此的軍事羞辱,他寫道:“跟歐洲的面積有得一拼的國家,統治了三億多人口,居然在7000名士兵入侵時臨陣脫逃,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了。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可以放棄一切,放棄他最喜歡的最廣闊和華麗的住所,放棄了這好比中國的凡爾賽宮或聖克盧一樣的宮殿,只留下了10個人在這裡抵禦外敵。”對外國人來說,圓明園就是一座融合了法國宮廷特點的巨大城堡,他們對皇帝的所為感到費解。福什利稱火燒圓明園簡直就是一場“巨大的鬧劇”,他比喻遠征去中國就像是一個“夢想”,但是到了北京以後就好像是歐洲人從空中掉進地面上的一個坑洞一樣,外國的士兵衝進皇帝的行宮,穿著皇帝的華服,吃著他的糕點,人們都相信英法聯軍進軍北京是一場噩夢。


圓明園油畫
圓明園華麗的宮殿讓這些遠征隊普通士兵忘記了遠征路上所有的疲勞和物資的匱乏,腦袋裡只記得如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那樣,滿目的金銀和炫目的絲綢。士兵們如此的狂喜被蒙托邦視為“品味不佳”而且他覺得如此瘋狂的表現是用一種粗糙、笨拙而又毫無素質的方式侮辱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


圓明園石橋
圓明園的宮殿內陳列了許多極其奢華的古物,走廊和走廊兩側的廂房內到處都堆滿了“最耀眼的珍奇古玩”,有南京的瓷器,景泰藍老搪瓷,北京城極為罕見的朱漆盒,另外還有千餘種各式各樣的玉石雕刻,象牙,瑪瑙,珊瑚,檀香木雕,廣州的青銅器和如榛子一般大小的珍珠。蒙托邦承認這些小小的真品都充滿了藝術氣息,而且這些小玩意兒的工藝都非常讓人欽佩,每一個都非常寶貴,但是這種細小的寶物越積越多,從地板到天花板,連接縫的拐角處都推滿了這種小寶石,這會讓來這裡參觀的人對古玩消化不良的。
(责任编辑:顏靜璇)
(文章来源:19th-Century World Art)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