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传统中国以人为鉴

還原歷史上的張飛

張均威

2015年4月10日

AA

張均威

2015年4月10日

0
0
0
AA

223 阅读

0
0
0
0
0
0
AA

2015年4月10日

張均威

223 阅读
223 阅读

2015年4月10日

張均威

223 阅读

 

張飛(?-221),字益德,漢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在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就以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這一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是,我要知道這主要是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歷史上的張飛究竟是個啥樣人呢?根據文物部門2004年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一些專家學者對三國名將張飛的外貌,產生了新的看法。

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據當地人傳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在當年張飛紮寨處專門雕塑的。據說該“張飛”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竟沒有一根鬍鬚,竟是個美男子。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為頭像做過測量和鑒定,發現該石像的確建於唐代。對於它是否就是張飛,雖然考古專家沒有給出答案,但該石像的發現,使人們對張飛的真實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證。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還是簡陽張飛營山的張飛,哪一個才是張飛真實的相貌?這是一個待解之謎。

張飛並非莽漢

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話:“張飛穿針——粗中有細”,事實正是如此。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從襄陽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被曹操的騎兵追上,劉備棄妻拋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張飛帶領二十餘騎斷後。在這危急時刻,張飛帶兵拆了當陽橋,一人橫矛立馬於河邊大喝:“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軍懾於他的勇猛,不敢上前,從而解了劉備之危。而《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更為詳細的描寫,說是張飛為了阻擋曹操的追兵,故布疑陣,命士兵在橋後樹林中弄起滾滾塵埃,自己則“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曹軍“又以為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曹操也親自趕來,張飛見此,更是邀敵來戰,“聲如巨雷”。張飛見敵稍有退卻之心,更加有恃無恐,邀戰之聲更大,嚇得曹操身邊的曹軍大將夏侯傑“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就是這一聲大吼,吼退了曹操的大軍,使劉備得以脫逃。

張飛是還是個書法家

據《三國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張飛不僅能寫詩,會畫畫,而且還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著名學者鄧拓先生還曾寫過一篇《由張飛的書畫說起》的文章,談到張飛的書畫。

明代文獻學家、曾任四川右參政的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中記載,順慶府渠縣(渠縣即三國時的宕渠縣)有一個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題有:“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兩行隸書大字。這段題字說的就是那次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的事情。據說當時張飛非常高興,得意之際,便以石代紙寫下了這段文字。清代人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志注補》中,引自《方輿紀要》上的話也說: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三國志集注》中張飛傳集解引也認為這句話是張飛親筆題寫的。並且說,原刻石經過長久的風化剝蝕,文字已經不太清楚。現存的“立馬銘”是光緒七年(1881年),根據岐山知縣胡升猷家藏原拓,重刻於八濛石壁的青石質碑石。今陝西岐山縣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幅張飛“立馬銘”手書碑石原拓,字體、大小均與史載吻合。碑刻共22個文字,用筆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充分顯示了他的個性和風格,不失為一篇難得的書法作品。

這樣看來,張飛這一歷史人物與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之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啊!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