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記者王明綜合報導】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4月12日經由錄影帶正式宣佈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迄今,這位美國家喻戶曉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仍有美國選民所不知的一面。
眾人皆知,當年2007年民主黨內初選前一個月,她的全國民調尚領先其他民主黨候選人20個百分點,當時不少人認為,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她不可避免地將成為美國總統,但最終還是輸給來自伊利諾州的年輕參議員奧巴馬。
目前為止,民主黨尚未浮現其他候選人與她爭奪黨內提名。站在民主黨員的立場,當然希望能有選擇其他候選人的機會,而不是讓初選成為加冕儀式。尤其是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選未見明朗的情況下,選民心中不免浮出一項疑問:希拉里的總統之路,難道歷史不會重演嗎?因為民主黨之外,畢竟共和黨還有可能的參選人,如泰德‧克魯茲(Ted Cruz)、傑布.布希(Jeb Bush)及蘭德‧保羅(Rand Paul)。
不過,希拉里仍是目前美國聲望最高的候選人,所以選民心中還想再問她一個問題,7年之後,她憑什麼資格再度參選呢?
外交、政黨折衝經驗豐富 政策模糊未明
或許她的支持者會說,憑她的能力和經驗,足以勝任總統。她在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搭飛機飛行近百萬英里,訪問過112個國家。外國一發生危機,她就馬不停蹄去至海外,閱讀簡報,並與當地握有實權人士積極斡旋。但兩黨的其他候選人不也有這方面的長處嗎?
其次,有人認為她對白宮政務瞭若指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擔任總統8年期間,她是親密顧問,襄助處理預算平衡問題、確保兩黨之間達成協議、改革社會福利和開拓北美貿易。假若希拉里順利當上美國總統,相較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或許有助說服兩黨國會議員,白宮與國會之間衝突處理起來更是游刃有餘。
但其治國理念究竟為何?她縱橫政治舞台1/4世紀,讓人感到奇異的是,她的治國理念至今模糊不清。外交政策方面,她曾承認說,她既不是現實主義者,也非理想主義者,而是一位「理想的現實主義者」(idealistic realist)。最近出版的回憶錄中,她頌揚「為自由人所建立的美國自由市場模式。」(the American model of free markets for free people)然而,她卻對左派人士說:「是企業和商業活動創造了就業機會。」她的一位助理後來表示,她的意思是要讓企業減稅。
「最不透明的一個人」
實際上,候選人的政見可以從他們身邊的顧問加以推斷,但希拉里卻有數百位來自民主黨各派系的傑出人物。譬如,舒默(Charles Schumer)是她的前參議員同事,稱她是「日常生活中從未現身、最不透明的一個人。」
而右派批評者則擔心,她是一位渴求權力的國家主義者。他們甚至在競選徽章上警告說,「今天讓她一寸,明天她就統治你。」左派人士認為,她預計籌集10億美元的競選經費,又與華爾街關係親近,加上她於1979年即搬進州長官邸,他們擔心她與一般美國人的生活脫節;此外,她更是支持入侵伊拉克的鷹派。因此,選民們確實想瞭解她更多政策的立場。
保密觀念薄弱
而懷疑論者則提出對希拉里的兩項擔憂。她在擔任國務卿時利用個人伺服器寄發公務電子郵件,事情爆發後,她只公佈「相關」的郵件,並將其餘郵件刪除,更增添這個想法的說服力,因而有人說她是位不可信任的政治人物。另一項擔心是,她無法去除美國人心中長久徘徊不去的疑慮,若她當選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對美國會更有利嗎?
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哈特(Gary Hart)曾說,「美國有超過3億人口,不應從僅剩的這兩個政治家族中選出總統來統治這個國家。」
總之,美國總統的競選活動才剛揭幕,如果希拉里想要登上美國總統大位,她得先向美國國民澄清這些疑問。
(責任編輯:泰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