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記者王明首發報導】為挽救受重創的中國出口動力及經濟不振,中國人行一連兩日將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匯率重貶3%,匯率自10日終場的6.116急貶至12日的6.330,11日更創單日最大跌幅紀錄,匯價也跌入3年9個月來的新低。股市分析師認為,中國對美元急速貶值3%,是金融界的大事。英國BBC經濟事務記者博司通(Robert Peston)分析說,這次人民幣遽貶的影響比希臘危機或美聯儲升息還更顯著。
《經濟學人》報導說,人民幣重貶將引發全球新一輪的通縮,並迫使其他亞洲競爭者亦以貨幣貶值因應,降低已開發國家對其貨品進口的價格。同時,這可能導致西方世界失業人數增多並縮小企業利潤空間。
英國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杜馬斯(Charles Dumas)說:「亞洲貨幣競相貶值,等同把通貨緊縮出口至其他貿易競爭對手。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景氣被高估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可能被廉價進口貨品削弱其企業的利潤。這亦可能結束美國當前處於牛市的股市。
實際上,僅3%的人民幣急貶也難以挽救中國出口動力衰退,因為今年7月中國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3%。
《經濟學人》分析說,中國央行的貶值動作主要是向國際社會釋出信號。7月,IMF對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及將其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持憂慮態度,這次人民幣急貶,就是對IMF所作的回應。換言之,中國當局欲藉人民幣靈活性增高,達到上述雙重目的,協助其金融部門擴大規模。
不過,中國是否能掌控這個貶值策略的穩定性?小幅貶值會鼓勵投資者期待更大規模的貶值,中國央行必須運用外匯儲備來保衛新匯率。雖然中國手上有不少外匯,但自去年7月起,中國外匯流出2,990億美元,這可能讓北京當局對人民幣繼續貶值有所顧忌。
據《經濟學人》報導,中國試圖在同時完成下列幾項政策:一是從投資主導型的經濟轉向以消費為主的模式,二是遏制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投機炒作,又不致於傷害相關產業。第三,干預市場且不會衍生價格波動過大的弊病。第四,擴大金融規模,又不會有90年代末熱錢流入中國,引起金融不穩定的狀況。其實,中國想同時實現這些政策,必然會不時發出令人不解的信號。
而持相反觀點的經濟學家表示,這也衍生另一項重大問題,傳統的貨幣政策已失去效果,而QE政策的唯一正面結果,即是引發他國貨幣共同貶值。如果各國都競相貶值,那貶值本身終將變成零和遊戲(zero-sum game)。
(責任編輯:泰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