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时事万象热点评论

专题报导:史诺登与美国监听泄密案

香香

2015年8月22日

AA

香香

2015年8月22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5年8月22日

香香

2015年8月22日

香香

 

图:PRISM 的运作模式

 

史诺登密件遭中俄破解任务见光死危及英美情报员性命

【新三才综合报道】
前言
中俄成功破解史诺登持有的机密档案,英美急撤在敌对国出任务的间谍。

英国媒体报导,中国与俄罗斯成功破解美国国安局NSA「深喉咙」史诺登持有的最高机密档案,迫使英国急撤正在「敌对国家」出任务的间谍。英政府官员指中、俄取得的信息,恐令英、美间谍身分曝光,危及他们性命。另有内幕人士称,俄国给史诺登庇护就是为了获取情报。

事件简介

2013年6月6日,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技术外包人员的爱德华‧史诺登Edward Snowden,揭露了 NSA 正在发展的一项耸动的机密计划—计划「US-984XN」,代号「PRISM棱镜」。

从各组的排名来看,可以发现这个议题为何最终排名名列前茅,不但3组排名皆进入前十,国际社会与台湾影响组更列于前五。监听案涉及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并且跨越国界,不难想象此议题在国际社会层面带来的影响。而台湾一直以来也有着监听滥权的忧虑,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洞见团队如此看重这个新闻议题了。

美国情报单位前雇员史诺登的爆料将长期以来的监听秘密搬上台面,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被监听的各国政要早已知悉此事,但各国的反应还是给华府添了不少麻烦,并多少影响美国与同盟的关系。然而总的来说,这并不会大幅度改变国际现状,也没有国家会因为此事和美国撕破脸。

2013年,曾在美国国安局工作的史诺登,向英美媒体泄漏了大量机密文件,其中美国政府监听国内个人、单位、甚至他国使馆等等行为,震撼了各国。此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于监听的合理性、公民基本自由权利、以及各国间的信任热烈的讨论。后续美国通缉史诺登、后俄国提供政治庇护等发展,各国的态度更显示出不同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洞见团队认为此事件带来的影响层级甚广,从现代国家对个人自由的保障、国家内政机密、到国与国间的关系,均带来极大的思考震荡,且仍在持续中。史诺登之后,人们想问:「究竟有什么仍是隐秘的?」

NSA监控的真相,Prism计划                
华盛顿邮报(2013-06-06)-华盛顿邮报与卫报批露美国机密「棱镜门」计划,此一计划允许美国情报界从9个网络公司获得了各种信息,除了包括电子邮件和其他存储的数据之外,甚至包括其他国家的信息。由「华盛顿邮报」6月6日首次发布这个计划。新公布的文件,详细的解说了计划是如何运作的细节,包括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审查和监控的范围。该文件还显示计划是如何和网络公司运作。

爱德华史诺登,NSA监控真相的举报者            

卫报(2013-06-10)-在本人的要求之下,卫报公布了NSA监控的举报者,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雇员的术助理,「爱德华、史诺登」。他决定向公众透露许多绝密文件,不选择匿名保护。「我无意隐藏我是谁,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做错什么」史诺登说。在5月20日,在美国政府发现之前,他登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史诺登认为这是在世界上可以抵制美国政府的支配的几个地方之一。

 香港政府称史诺登经正常途径离港已通知美国

香港新浪(2013-06-2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区政府)就史诺登发表以下声明:史诺登已于(6月23日)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径,离开香港,前往第三国。美国政府早前曾向特区政府要求向史诺登发出临时拘捕令。由于美国政府的文件未能全面符合香港法律上所需的要求,特区政府已向美方要求提供进一步资料,以供律政司考虑美方要求能否符合相关法律条件。特区政府在未获得足够数据处理临时拘捕令的情况下,并无法律依据限制史诺登离境。特区政府已就史诺登离港一事,通知美国政府。

 普丁京称史诺登已抵俄:任何针对俄指责都是废话        

国际在线(2013-06-25)-俄罗斯总统普京25日确认,美国前国家安全局雇员、「棱镜门」事件揭露者爱德华•史诺登确已抵达莫斯科,但他未越过俄联邦国境,仍滞留在机场过境区。普京称,针对俄罗斯的任何指责都是废话。「史诺登先生确实已经抵达莫斯科,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个意外」,史诺登仍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过境区滞留。

 媒体:欧盟八个成员国拒绝对史诺登提供庇护         

俄新网(2013-07-05)-欧盟八个成员国拒绝向因泄露机密而被美国通缉的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提供庇护。拒绝提供庇护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荷兰、波兰、奥地利、芬兰、爱尔兰和西班牙。由于美国当局注销了他的护照,不给他机会飞往任何国家,自从香港飞向俄国之后,史诺登就一直待在莫斯科舍列梅季耶沃机场中转区。俄罗斯当局表示史诺登没有越过俄边境。

 律师:史诺登在俄罗斯临时庇护申请获准          

俄新网(2013-08-01)-美国中情局前雇员史诺登的律师库切列纳发表声明说,在舍列梅季沃机场滞留1个多月的史诺登获得了有限期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后来再延长了3年。

PRISM是什么?

PRISM 是一个由 NSA 从2006年开始发展的国家机密级网络监视计划,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网络服务商的合作,更轻易地取得关于外籍人士的通讯数据。」

加入计划的,前前后后包含许多知名的服务商,包括微软、Yahoo、Google、Facebook、Skype和Apple等信息量巨大的服务商。

这项 NSA的计划的问题,在于他取得信息的方式,涉及了使用者并不知道与不明白的方式——当然,否则什么叫作「国家机密计划」。

总体来说,PRISM 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在 PRISM 的合法合作框架下,由NSA的分析师提出数据要求,然后透过联邦调查局FBI的程序提出个别数据要求,然后取得数据导入PRISM的数据库。此运作模式,总体上、理论上只需要取得一次法院的授权:

这个运作方式,主要牵涉到两个方面的权利问题。

就美国公民权利来说


这样的方式,在政治公益上的观点来看,不一定能理解成是「违法的」。因为公权力得以以「公共危险」与「国家安全」为理由,要求从服务商那里取得必要的个人信息。这是刑事搜证以进入私领域的一种合法型式。我们要来研究的问题将是:这个行政行为是否是合理的?

首先,PRISM 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取得境外人士与外国人士的信息,而非对向美国公民,这使得政府更有合理诱因去进行一个这样的计划,因为外国人士的隐私权在国人公共危险优先的原则下,并不会导致太大的违宪问题。

不过,这样的计划,即使单纯就美国公民权利来说,都有两个盲点:1.在这样的计划里头,境外的美国公民显然也是被监控着的,因为你无法单纯以IP等信息辨认出用户的身份;2.即使监视的通信方是外国人士,当他所通信的对象是美国人时,两方的信息都将被泄漏出来。

也就是说,PRISM 在此目的上是有着执行瑕疵的法案,它无法担保在实现目的的时候能够避免某些公民的权利被侵犯,而这些公民的权利理应是由宪法所保护的。虽然公民的权利是可能在公益的目的下在此合理地被重新划分,但是这样的划分确实是在黑箱中进行与完成的。

在这样的理解下, PRISM 根本而言成了一个合法的行政滥用。问题因此就在于,当这样一个案子被视为是「最高机密」,这也意味着这问题是无法揭露的—如果不是因为史诺登决定放弃20万美元的年薪而选择逃亡,这样的项目将永远无法摊在阳光之下。

当这个作法在欧洲是被视为违法的、不可出现的,如果你是美国公民,你可以反省的将是:我们是否立法赋与了这个政府太多的权力了?

就国际权利上来说

在民事契约的面向上,批评则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进行。

企业面对了一个两难:究竟应该配合政府接受 PRISM 这个听起来有点问题、却是可能对所有美国公民利益有帮助的反恐计划(这对于外国使用者而言,是不切身相关的)?还是应该恪守与使用者的契约?

这里所出现的,要是我们忽视掉我们所知道与不知道的政府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就有了一个政治与道德的两难。在政治要求下,前者显得对企业所属的国家更有利益,而后者显得更加合乎承诺与企业在「使用者隐私」理念上的落实。

要知道的是,PRISM并非是一个非参与不可的计划,至少在企业列表中,我们看不到 Twitter 的加入。并非是因为 Twitter 没被此计划列入考虑范围,而是这个拥有5亿使用者的社交服务商,回绝了政府的这个邀请。这表明了 Twitter 与其他企业在价值取舍上的差异。

当然,我们也是可以去追问,究竟这些企业是因为怎样的理由「出卖」了他的使用者?是否包含有私利的考虑?是否是出自于怕事的意志软弱?但在初步看来,我们至少可以去说:这些企业并没有把「对使用者的隐私进行更完善的保护」,比起 Twitter ,看成是更重要的事。

如何评判史诺登的作为?


身为美国人的史诺登,向媒体揭露了这项国家机密等级的计划,可以评判为「叛国」吗?可以评判为「不正义」吗?

一方面来说,无庸置疑的是,史诺登确实背叛了美国政府、也背叛了与NSC所签订的保密条款,无论在民事和刑事上都绝对负有法律责任。

「PRISM计划所带来的安全效果」来评判史诺登的作为是否因为「合乎公益」而获得在法律上更大的保护。但是事实证明,美国当局与美国社会,在这方面的惩处态度很少是宽容的。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香香)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