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twitter)、酷朋(Groupon)和微軟(Microsoft)有什麼共通點?答案就是這些公司最近都在裁員。儘管裁員原因不盡相同,科技業這波裁員潮似乎預示科技業可能再度面臨泡沫化洗禮。
科技巨擘惠普(hp)和微軟今年來已宣布裁員數萬人,這2家公司歷史都很悠久,正努力整頓及縮編老化的事業。但除了老牌企業,科技業的裁員潮也蔓延到成立不久的社群媒體和行動應用程式公司。
推特上月宣布裁員336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8%,Snapchat則已裁撤開發原創內容的團隊。另外,團購網站酷朋9月宣布裁員1100人,並退出台灣等市場,Evernote同月也宣布將裁掉13%的人力,相當於47人。
企業裁員可能是健康的跡象,反映業者採取行動避免事業過度膨脹,但這也可能預示市場正在改變。創投基金Goodwater Capital共同創辦人錢智華說:“市場普遍認為,科技業融資市場的處境愈來愈艱困。”他指出,有遠見的企業董事會都準備削減固定成本及縮減事業規模,未來幾季可能有更多科技公司宣布裁員。
除了裁員,《富比士》(Forbes)也點出4個科技業泡沫破裂的跡象。第1,科技業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發行)市場冷颼颼。Renaissance Capital的數據顯示,2015年IPO的科技公司有60%目前股價低於IPO價格,今年第3季IPO的科技公司則大減43%。
第2,“觀光客”離開矽谷。科技業泡沫被吹大的一大原因是,共同基金、避險基金和其他不擅長協助扶植科技新創公司的機構這些“觀光客”砸大錢投資。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新創公司獲得425億美元的投資,透過IPO或企業購併退出的資金約263億美元。但隨著IPO市場降溫,T. Rowe Price和富達(Fidelity)等共同基金可能發現自己需減記更多對新創公司的投資,而不是慶祝他們創造極高的短期報酬率。
第3,新創公司大多處於虧損,但估值卻很高。目前全球約有140隻“獨角獸”,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但這些公司大多正在虧錢,估值飆高是因為上述的觀光客砸大錢投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月報導,估值一度逼近10億美元的電子商務網站Fab.com因營運不佳,已於3月被其他公司買下,交易金額不明。
第4,非上市公司都在積極提高賭注以吸引新資金。《富比士》指出,新創公司的籌資條款已大幅改變,未來這些企業將更難獲得資金。作為注資條件,投資人要求獲得更多保護及更多董事會席次,這對新創公司而言是很重大的交易。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時,股市投資人是最大受害者,但這次輸家則將是矽谷處與虧損的公司員工和舊金山。高緯環球(Cushman& Wakefield)指出,舊金山很受歡迎的市場街南區(South of Market)辦公室租金已漲到每平方尺69.94美元,創史上最高紀錄。如果資金停止流入,該區辦公室的閑置率可能上升。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