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以來,火鍋成為與親朋好友聚餐時的“寵兒”。一群人圍著同一口火鍋,一邊聊天,一邊“打撈”美味,既有氣氛,又吃得暢快淋漓。不過許多愛吃火鍋的人由於飲食習慣不當容易引發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不良癥狀,這也為“火鍋症候群”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那麼,如何健康地吃火鍋?
入鍋分寸,生熟有別
涮品要在滾熱湯中煮熟煮透,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胃腸道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徹底殺死肉里可能殘留的寄生蟲。還可以在鍋底里放點生薑,姜皮辛涼能散熱抗寒。同時還可放入一些白蓮,有清心瀉火的作用。
搭配飲食,冷熱有常
吃火鍋時不要太心急,涮好的食物要先蘸調味品,不要吃太燙的食物。此外也要盡量減少食用冰凍飲料,冰凍飲料容易對牙齒造成刺激和傷害胃腸道,可選擇一些蔬菜汁、乳品或植物蛋白飲料(酸奶、杏仁露等),起到刺激胃腸分泌、幫助消化的作用。
避免刺激,鮮辣有度
建議有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應盡量避免太重的口味,如過咸和辛辣,對腸胃刺激大。因此這類人用滾開的清水涮熟食品,再使用醬油、麻油等較清淡的佐料,可避免刺激腸胃,減少“熱氣”。
體質不同,寒熱有差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吃火鍋得因人而異。中醫上講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食物也有寒、熱、溫、涼之說。不同的食物適應不同的體質,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目前在常見的火鍋配菜中,羊肉、狗肉屬於典型的熱性特徵食物,適合寒涼體質的人食用,如果熱性體質的人過多食用,就容易上火,出現口舌生瘡、喉嚨干痛等癥狀,熱性體質的人應多吃蔬菜。蔬菜中含大量維生素及葉綠素,其性多偏寒涼,不僅能消除油膩,補充人體維生素的不足,還有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但放入的蔬菜不要久煮。
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鍋底?
據了解,現在除了傳統的麻辣鍋、清湯鍋,又有了許多新鮮的花樣火鍋,比如一些商家打出“葯膳美食”、“中藥滋補火鍋”等招牌來招攬顧客。
葯膳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一桌就餐者,各人體質狀況不可能完全相同,人人都吃同樣的葯膳顯然不合適。如老鴨湯的鍋底,適用於肺燥、乾咳、便秘的人,可對陽虛則適得其反。食用含有中藥成分的鍋底前,務必搞清楚其中有何中藥,以便選擇取捨。
火鍋里什麼不能吃?
少喝老湯
吃火鍋時喝湯要趁早,否則涮得時間越久,湯中所含的有害殘留物,如亞硝酸鹽的含量就越高。
少食內臟
火鍋桌上,畜禽內臟類食品比較常見。隨著農藥、化肥、添加劑等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動物的內臟作為代謝器官,往往成為這類有害物質的“過濾器”和“貯存器”,尤其是肝臟、肺臟,所含的病原微生物和藥物殘留量最高。
少吃半熟食
許多食客為了嘗鮮,喜歡將肉片、生菜等稍微一涮就吃,這種吃法不可取。目前國內畜禽、蔬菜類的生產還多是散戶飼養、種植,食品安全度還不很高,以致在餐桌上的生鮮食品中,往往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殘留。
總之,健康才是我們飲食的最大目標,不能只貪圖一時的嘴癮而將自身的安全置之腦後,我們要在吃的開心的同時更注重健康營養的吸取。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