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依靠重工業發展起來的國家一樣,工業化前期的日本,PM2.5也像現在中國一樣頻頻爆表。90多年前,島國人民也曾飽受空氣汙染之苦,過著“厚德載霧、自強不息”的生活。
更嚴重的是,日本因為空氣汙染嚴重還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公害病——四日市咳喘病!據日本官方統計截止到1972年底,全國確診的人數高達6376人,11人最終死亡!
當時,在三重縣的四日市,新建了石化工廠,當地人因吸入含有硫化物的廢棄而導致呼吸疾病的人在1964年飆升到3%。
工廠的煙囪和居民住宅緊緊挨在一起,起初隻是有人抱怨空氣中有異臭,之後就漸漸有人嘔吐頭疼,最後死亡。
在四日市的小學中,教室裏充滿了惡臭,學生們被嗆人的煙霧熏的直流眼淚,拿著手絹捂住口鼻在校園裏逃難,場麵就像遭到空襲一樣混亂。
當地一個得了四日市咳喘病的六年級小女孩曾寫下一首詩:“大家仰頭望著天空,陰沉沉的黑洞洞。巨大的工廠在噴煙,放出了有毒的亞硫酸。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何時能還我藍藍的天?”
那個年代,生病的人被一個個送往醫院,可是在當時的醫學教科書裏,甚至連大氣汙染這個詞都沒有。
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忍受不了疾病帶來的痛苦而紛紛自殺。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確診患者高達500多人,但其實世紀患病人數超過了2000人,截止到1972年底,全國確診的患病人數高度6376人,其中11人最終死亡。
空氣汙染仿佛是工業發展帶來的職業病,每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發展起來的國家都有一段這樣黑暗的曆史。
20世紀初,日本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以鋼鐵業和采礦業為主。工業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阪曾被人稱為“煙都”。據大阪市立衛生試驗所調查顯示,1912年至1913年,大阪每年降落的煤塵為每立方公裏452噸,1924年到1925年上升至493噸,大阪市民即使在炎熱的夏天都不能開窗戶。
圖為1944年,日本九州的八幡鋼鐵廠
1945年二戰戰敗後,日本開始了重建,經濟開始複蘇,從1955年起,日本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大,嚴重的大氣汙染和其他形式的環境汙染,困擾著整個日本。
20世紀50年代,修路建設一派熱火朝天的東京
日本四日市工業區俯瞰
當時的工業城市神奈川,千葉以及大阪,神戶周圍都是黑煙滾滾,大氣汙染也從原來的顆粒狀大氣汙染轉變為硫磺酸化物汙染,並且直至擴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區域,嚴重的大氣汙染使得東京“白晝難見太陽”,城市能見度隻有30-50米,汽車你白天打了大燈也開不了,硫化物刺鼻的味道在部分地區都可以清楚聞到。
那麽日本是怎麽具體對付霧霾的呢?
當時的日本政府很快整理出了思路,他們清醒地意識到大氣汙染的兩個主要發生源是“固定發生源”工廠和“移動發生源”汽車。然後日本政府開始有針對性地進行汙染治理。一方麵對於固定發生源,采取了安裝脫硫脫氮裝置的辦法;另一方麵針對移動發生源,出台法律法規限製車型車輛;第三,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製。
1.法律是治理霧霾的利劍
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60年代,日本社會對於公害的關注空前增強。日本在1962年頒布了《煤煙限製法》、1967年製定《公害對策基本法》、1968年出台了《大氣汙染防治法》。
行走在東京街頭的行人帶著口罩防止吸入汙染物
但和中國現在一樣,當年日本這些環保法的執行並非一帆風順,最初遇到很多阻力和抵製,畢竟汙染最為嚴重的工業、礦業、汽車製造業都是影響力巨大的財團,國家的納稅大戶。1960年代後半期,日本幾乎所有重要城市空氣質量都未能依法達標。
70年代,日本確立了一些極其重要的法律規定,如“預測汙染物對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履行的義務,忽視這些義務等同於過世”、“隻要汙染危害朝超限的既成事實成立,即使無過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等。80年代,日本開始多渠道治理環境汙染,國家政府對於環境問題極其重視。
1985年,由空氣汙染導致哮喘的病人在川崎公共衛生診所進行氧氣治療
2000年,日本修訂了《關於確保居民健康和安全的環境條例》明確規定了出現空氣汙染時應采取的緊急措施,包括向居民通報有可能發生的嚴重汙染,呼籲民眾減少開車出門。
2.公民維權在行動,我們隻想活得更有尊嚴
除了政府立法,民間也開始關注環境問題,日本掀起了為期數十年的公害訴訟持久戰。
1998年,東京、川崎高速公路尾氣受害者家屬抱著受害者遺像走上法庭,2002年10月29日,東京地方法院門前,律師舉著橫幅宣布了他們的勝利。
1998年8月,東京,川崎高速公路尾氣受害者家屬抱著受害者遺照上法庭
2002年10月29日,東京地方法院門前,律師舉著橫幅宣布他們的勝利
隨著“公害訴訟”紛紛勝利,民間環保輿論也日益高漲,全國的“反公害”市民運動席卷全國。自上而下的動力幾乎成為日本治理汙染穿線轉折的關鍵因素。正所謂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空氣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必要條件,人們漸漸意識到呼吸都漸漸變得不安全,我們還如何更有尊嚴的活在地球上。
3.依靠細節治理霧霾,市場和科技是必要手段
日本在解決工業汙染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消費者的市場約束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使用綠色環保產品為榮”的消費理念,微環境保護支付了必要的成本。政府在市場上推出綠色環保標誌製度,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不要小看這小小的環保標誌,在市場要商品如果沒有這個小標誌,消費者是不會認可購買的。產品賣不出去怎麽辦?不好意思,請您環保達標貼上標誌吧。在日本,一個企業如果對環保無動於衷,消費者就不會滿意,市場就會淘汰其產品。也就是說,環保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場的要求。如此良性循環,環保問題不僅得到了消費者的重視也促使企業加強環境保護的力度。
眾所周知,日本是垃圾分類最為嚴格的國家
城市綠化是日本治理霧霾的重要手段,東京有關當局就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在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人家不但追求綠化麵積,更加追求綠化體積。
汽車尾氣一直是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不僅改進技術對汽車安裝尾氣過濾器等減排措施,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開進東京。當時的日產汽車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尾氣過濾技術。
2004年,東京開始使用油電混合動力係統的出租車,這種汽車燃油經濟性能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當時被稱作“生態出租車”。
通過日本社會數十年的努力,日本社會形成了一股合力對抗空氣汙染。如今大家再到日本去旅行,春天賞櫻花夏天賞楓葉,空氣幹淨醉人。
看看今天的東京吧,霓虹君拜托日本的小夥伴給大家發來幾張新鮮的藍天白雲,請注意全都是好無ps沒加濾鏡的小照片哦,拿走不謝~~
看著日本的碧海藍天,再回首望今天的帝都,整個城市籠罩在霧霾之中,仿佛恐怖電影《寂靜嶺》,但霓虹君很讚同魯迅老先生的觀點,未來如何取決於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隻要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大家齊心努力,365天晴空白雲離我們不再遙遠!
(责任编辑: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