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年是中國陰曆的第一天,「新年」有著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內涵。傳統上,新年不僅僅是從正月初一的這一天開始,而是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
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過新年始於虞舜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那時,舜接受堯帝禪位,便帶領著臣屬人員祭拜天地,表達敬天敬神之心。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算是正月初一。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中國新年的前一夜,它的原義是「舊歲到此夕而去,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的吉祥之義。
當天有重要的三件事,先是祭祀祖先,其次要吃團圓飯,最後是守歲。從這天正午起,開始在廳堂擺齊供品,燃蠟點香,香煙裊裊,俗稱「起香」。香火繚繞,一直到初五。年夜飯上,家家戶戶的都必須吃魚,象徵「年年有餘。」吃團圓飯後,父母會給孩子們壓歲錢,這就是孩子們最愛的時刻了。至於守歲的活動,則是子女表達為父母祈福求壽的孝心。
新年期間還有一些傳統的注義事項,比如:從初一之後,就不倒垃圾,掃地則要由外往內掃,否則會將福氣掃出去;垃圾必須包好等待初五之後才能拿出倒掉。在這之前,為了讓辛勞一整年的婦女稍作休息,所以不可動針、刀等利器;為了讓欠債者安心過年,不能催討債務等。此外,過年期間禁止說一些不吉利的話,也不可吃藥、罵人、打小孩、吵架、打破東西等等。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新年的童謠。比如〈正月調〉中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這樣的句子。而初一到十五,都有不同的義義。舉例而言,初一一大早的大事就是祭祀祖先和眾神,或者到寺廟燒香祈福,之後家中的年輕人必須跟長輩「拜年」。初二是出嫁後的女人歸寧的日子。傳說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為了成為老鼠的好事,家家戶戶都會提早睡覺,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初七人日節,是指全人類生辰。根據《占書》記載,指出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所以初七便是人日。十五是元宵節,俗稱「上元節 」,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 [ 三元節 ]。這天,各大寺廟會舉辦花燈展覽、猜燈謎等活動。
(责任编辑:tiger)
(文章来源:作者: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