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感悟健康生活百科

可怕的茲卡病毒

邓梁

2016年2月18日

AA

邓梁

2016年2月18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2月18日

邓梁

2016年2月18日

邓梁

茲卡病毒(英語:Zika virus, ZIKV),是黃病毒科中之黃病毒屬,經由斑蚊(尤其是埃及斑蚊)的傳播而使受蚊叮咬的人罹患茲卡病毒感染症。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因而得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2015年起茲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懷疑與茲卡病毒相關,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政府都提出緊急因應措施。

茲卡病毒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係。它會導致類似一個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病情,由休息與症狀治療,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茲卡病毒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在新生嬰兒之間茲卡發燒可能和小頭畸形有關連,還有在成人的感染而影響神經系統,包括格林-巴利綜合徵可能存在的聯繫。

在2016年1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受影響的國家名單,包括強化注意事項,建議孕婦考慮推遲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國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門很快發出類似的旅行警告,而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牙買加建議女性推遲懷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風險。

跟隨著這個家庭的其他病毒,病毒茲卡有包膜呈二十面體,並且具有不分段,單股正鏈RNA基因組。這是與斯龐德溫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關的病毒,是斯龐德溫尼病毒病毒進化枝兩種病毒之一。

該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黃熱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從被放置在一個籠子中的獼猴分離出,地點在烏干達,維多利亞湖附近的茲卡森林。隨後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點,從非洲伊蚊第二分離出來。在1952年當猴子出現發燒症狀,研究人員從它的血清中分離出傳播病原體,這是第一次描述為茲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從奈及利亞人分離出來。從1951年到1981年人類感染的證據是從其他非洲國家如中非共和國,埃及,加彭,獅子山,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以及在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報告出來。

茲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亞洲裔兩個譜系。進化研究表明,在美洲蔓延的病毒與法屬玻里尼西亞的菌株密切相關。茲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組序列已經公布。從最近序列調查初步結果,在公共領域發現了一個在非結構蛋白1密碼子可能的變化,這可能會增加在人體中病毒複製的速度。

感染症狀

茲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並不為人所知,但可能為幾天。疾病症狀與諸如登革熱等其它蟲媒病毒感染類似,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這些症狀往往較輕,持續2-7天。

2013-2014年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發生了首起茲卡病毒病疫情,當時還同時出現了登革熱疫情,國家衛生當局在此期間報告稱,吉蘭–巴雷綜合徵出現非正常上升。2015年當巴西首次出現茲卡病毒疫情時也同樣觀察到吉蘭–巴雷綜合徵上升情況。

格林-巴利綜合徵是身體免疫系統侵襲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而出現的病情。它可由多種病毒引起,並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該綜合徵。主要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響,則可發生嚴重併發症,需要住院治療。受格林-巴利綜合徵影響的大多數人會痊癒,有些人可能會繼續感到身體無力等。

2015年在巴西出現的疫情中,當地衛生當局發現在普通民眾中間發生的茲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東北部出生並患有小頭症的嬰兒數量出現增多情況。對寨卡疫情開展調查的機構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茲卡病毒與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症與茲卡病毒之間的關係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

傳播方式

埃及斑蚊為傳播茲卡病毒的媒介

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後,經過約3-12天的潛伏期後,約五分之一感染者會發病出現症狀。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此時如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約10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這個健康的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垂直傳染(在懷孕期間由母親傳染給胎兒)而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性接觸在人際間傳播,不過仍需更多研究以確認性傳播是否為茲卡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责任编辑:tiger)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