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編譯首發】
01.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位於塞納河(Seine River)中的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的東側。是巴黎市的中心點,也是整個法國的中心點。

02. 巴黎,聖母院和聖米歇爾橋(Pont Saint-Michel)。此橋始建於1378年,得名於塞納河南岸的聖米歇爾小堂。

03.巴黎,聖母院,內部。於1163年開工,1345年竣工。

04. 巴黎,桑澤橋(Pont au Change)與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圖右上)。司法宮位於西堤島的西側,占西堤島面積約1/3,原為中世紀法國國王的王宮(Palais de la Cité)。其建築群包括司法宮、聖徒禮拜堂(Sainte-Chapelle)、附屬監獄(Conciergerie,圖右)。

05. 巴黎,司法宮(圖右)和聖徒禮拜堂(圖左)。此禮拜堂始建於1241-1248年,為安置耶穌受難聖物而建。

06. 巴黎,聖徒禮拜堂,上層小教堂內景。為國王專用。

07. 巴黎,聖徒禮拜堂,下層教堂內景。

08. 巴黎,羅浮宮(The Louvre)。位於塞納河的北岸,始建於1793年。為路易14世移居凡爾賽宮之前所住的王宮。

09. 巴黎,羅浮宮內景,今為博物館。

10. 巴黎,盧浮宮,鎮館之寶「維納斯雕像」(the Venus de Milo)

11. 巴黎,卡魯索凱旋門(小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原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隨著杜樂麗宮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事件中被焚毀,此凱旋門成為卡魯索廣場的主要標誌。門高19米,寬23米,厚7米。建於1806-1808年。

12. 杜樂麗花園(Tuileries Gardens)。位於位於巴黎第1區,羅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圖正中,花園軸線盡頭處為卡魯索凱旋門。

13. 巴黎,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

14. 巴黎,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和杜樂麗花園(圖左)。里沃利街得名於拿破崙最早勝利戰役之一、1797年的里沃利會戰。

15. 巴黎,協和廣場(Pont de la Concorde)與協和橋(Pont de la Concorde)。路易16在此廣場被送上斷頭台。

16. 巴黎,協和廣場。曾被稱為路易15世廣場、革命廣場。位於廣場中央的方尖碑為19世紀時由埃及運來。

17. 巴黎,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星形廣場(雄獅廣場;戴高樂廣場)的中央,香榭麗舍大道的西端。此凱旋門與卡魯索凱旋門於同年設計,但規模為後者之兩倍。雄獅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始建於1806-1836年。

18. 香榭麗舍大道(Champs Elysees)。上圖係由凱旋門俯視香榭大道,盡頭處為協和廣場。

19. 巴黎,布洛涅森林(Bois du Boulougne),位於巴黎城西的巴黎第16區,被視為巴黎吸收氧氣的兩扇「肺葉」。為巴黎第二大公園。

20. 巴黎,布洛涅森林裡的湖泊。布洛涅森林內有十幾個湖和池塘,其中兩個最大的湖是上湖(Lac Supérieur)與下湖(Lac inférieur),湖中還有小島。

21. 巴黎,加尼葉歌劇院(Palais Garnier),以設計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為命名。通稱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位於巴黎第九區。擁有1979個座位。1862年起造,1875年正式啟用。

22. 巴黎歌劇院,門廳。音樂劇《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原作小說部份情節以此劇院為背景。

23. 巴黎歌劇院,大廳。內部採用彩色大理石裝飾,以展現第二帝國的繁華。

24. 巴黎歌劇院,內景,樓梯。

25. 巴黎歌劇院,落成典禮。1875年1月5日。
譯者︰森一
出處︰loc.gov網站
責任編輯︰汪水
【新三才編譯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