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近日重讀當年學生時代的古文經典—《古文觀止》,這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一本著作,主要是精選上自東周、下自明末橫跨2000多年的200多篇古文,每篇幾乎都是時代的精選。記得當時學生時代,研讀古文是為了課堂考試所需,所以每篇讀來都非常辛苦,得字字句句去記誦詞義與字義,出社會十幾年後回頭再重新溫讀,卻有另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時能感受的,更是原本古文中所要傳達的內涵與精神。
這篇屈原的《卜居》,就是其中讀來令人非常有感覺的一篇。也許在名聲上,沒有如同大家熟知的《離騷》般廣為流傳,但《卜居》讀來,卻令人更能深刻感受到屈原在被流放當下,心境上的感受與堅持。
《卜居》開頭,就表明了當時屈原已經被流放三年了,在這段日子以來,不斷努力想要再見楚王一面,卻因小人當道阻饒都未能成功,因此他在心中鬱悶的情況下,前去求見太卜(掌管算命的官職名稱),想問問看自己該何去何從。
如同平常人去求神問卜一樣,總是要先把自己想問的事物表達清楚,才有機會獲得回答,所以屈原也把他想問卜的內容完整的表達出來。他說:「我要誠懇樸質求忠呢,還是送往迎來求富呢?要努力除草耕作,還是結交達官顯貴求名呢?我要直言不諱卻可能害己,還是迎合時俗苟且求生呢?我要捨名利遠是非來求真呢,還是畏縮並強顏歡笑來侍奉婦人(當時楚王的寵姬)呢?我要廉潔正直以保純潔,還是圓滑伶俐油嘴滑舌呢?我要寧可像千里馬般昂首踏步,還是像江水中的鴨子隨波浮沉呢?我要寧可跟駿馬並駕齊驅,還是跟隨劣馬足跡呢?我要跟大鳥比翼而飛,還是在地上跟雞鴨爭食呢?這些種種,到底該如何取捨呢?為何世間混濁不清,輕重不分,貴重的黃鐘被毀棄,低俗的瓦釜卻如雷聲響亮,小人居高位氣勢囂張,賢人卻默默無名不得志。有誰能了解我的廉潔忠貞啊!」
原本已經擺好龜甲要幫屈原算卜的人,聽完屈原的訴說後,反而把龜甲收在一旁,然後告訴區原說:「就照你的心去做吧,龜甲占卜是無法算出這些的。」
看完這篇文章,我心有戚戚焉,回想人生這幾十年光景,不是也充滿了像屈原所訴說的情境嗎?不論是工作上、生活上,甚至是國家政治上,再再都有像屈原所描述的情境,也都有人在其中做出了選擇,有些選擇當千里馬、與大鳥比翼而飛,有些就選擇當鴨子隨波逐流,跟雞鴨爭食;有些選擇當黃鐘、當賢人,有些就選擇當瓦釜,當小人,這確實都是人自身的選擇啊。
至於屈原最後選擇了甚麼,其實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就是守住善良,保持住自己真誠與良善的本性,雖然最後他也因此投江而死,但2000多年流傳下來,屈原身為賢臣志士的德性,一路被傳誦到了今日。反觀當時不聽勸諫的楚王,以及周圍的那些小人或寵妾們,其實都沒得意太久,就遭逢國君客死異鄉,甚至是亡國大難了。
想想看,如果屈原來問你這樣的占卜,你會如何回答?而你自己又會做出哪樣的選擇呢?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