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而其子劉禪則被稱為「後主」。為人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常以謙虛恭敬待人,只是情感很少表露於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因此而爭取到了人心。其中,劉備在一次撤退行動中,展現對百姓不離不棄之「仁」,更是令後人津津樂道。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曹軍大舉南下,此時,荊州牧劉表病危,形勢混亂,治下人心惶惶。九月,曹操至新野,此時劉表已去世,其子劉琮舉州投降。此時,劉備屯駐樊城,劉琮不敢將已降曹的消息告訴他。後來,劉備察覺,劉琮才通知劉備。這時曹操大軍已到宛城。諸葛亮勸劉備乘機并吞劉琮,把荊州控制在手。但劉備念及劉表情意,沒有同意。
劉備自知單憑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曹軍的鋒芒,只得南撤江陵,以作權宜之計。荊州吏民,紛紛跟隨著劉備南撤,連劉琮的部下也多願跟從,因而隊伍越聚越大。等到達當陽時,「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走得太慢了。
劉備的仁義,讓那麼多的百姓,生死追隨,讓所有的人備受感動。但是這些百姓的行動太緩慢,而曹軍最慢也日行三十里,況曹軍先鋒多為騎兵,不日即可追上行動緩慢的劉備軍民。如果曹操追上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眼看敵軍逼近,有人勸劉備說:「我們行動太過緩慢了,如果我們放棄百姓,還可以有一線生機,如果我們跟百姓一起走,那麼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其他的將士,也都這麼認為。劉備卻說:「百姓追隨著我,是信任我,我怎麼可以為了自己活命,而拋棄他們呢?我們一起走,既使是死了,我們也要和百姓一起!」
眾將士無不為劉備的仁義而感到羞愧。劉備仍與眾人緩慢南行,後在諸葛亮的妙計下,擺脫了這次困境。雖然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他的仁義讓天下眾多豪傑,生死相隨,最終,在三國鼎立的時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劉備對於「仁」,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體驗。正如劉備自己說的那樣「操以暴,吾以仁。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劉備的為政為人之道,取勝成功秘訣。在當今之世,不也是如此嗎?
「仁」是治國平天下之人,最為首要的道德修養,這種修養既不是附庸風雅,更非矯揉造作的自我表現,而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生命之寶。
朱熹說:「仁者,心之德,愛之理。」仁者無敵的背後,是一個人的道德力量對外界的影響,不受誘惑而自定,不受紛擾而自明。
(作者:大力)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