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时事万象两岸三地

成都百年古碉藏深山 9旬老人一生守候

張均威

2016年11月14日

AA

張均威

2016年11月14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6年11月14日

張均威

2016年11月14日

張均威

成都平原以西70多公裏的邛崍市夾關鎮,白沫江靜靜流淌。曆史上,這裏是茶馬古道的重鎮,也是連接雅安和邛崍的交通要道。明代天啟年間,一支高姓家族為躲避戰亂,來到這裏休養生息。時局動蕩中,為了保護家人平安和財產安全,高家人又修建碉樓自保。1938年經曆火災之後重新修建。

10月23日,邛崍市夾關鎮熊營村,90歲的高澤民叼著長長的葉子煙在碉樓下休息,曾孫輩的晚輩來看望他。不止一次,高澤民總會在這樣的煙霧繚繞中回想起過去,小時候他也是在這樣趴在長輩身旁,聽父輩和祖輩講述高家的曆史。

明末成化年間,朝廷派遣大將軍高君讚入川駐防。高君讚自幼習武,是大明武進士,官至提督將軍。高君讚在明朝弘治15年(約1502年)平定江南,授都指揮使司(地方最高軍事機構)入川,後定居邛州高水井。後來朝廷動蕩,高君讚遭誣陷,和他的五個兒子一起被殺於成都。孫輩們連夜外逃,四處分散。其中一支族人來到夾關鎮熊營村,隱姓埋名休養生息,成為這裏的開山鼻祖。

時光帶走了戰火硝煙,高君讚的後人在這裏勤儉持家,家業興旺。或許是為了恪守謹小慎微的家訓,也可能是出於自保的現實考慮,1621年開始,高君讚第11代孫高一常開始著手修建碉樓,曆時6年,到1626年才初具規模。據高澤民老人回憶,夾門關的土碉樓曾經很多,每個村都有,矮則三層,高則五層。如今卻隻有熊營村的高氏土碉保存下來。

時光荏苒,高氏家族的後代們各奔東西,隻有高澤民老人還在這裏居住。戰火硝煙過後,碉樓成了高家長輩為子孫們講學的地方。高家後代文武兼修,培養出了20多個大學生,有的在教育戰線從事教育工作,有的出版了詩集。高氏碉樓已經是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在經曆了汶川特大地震和蘆山地震過後,碉樓有一些損害。高家後人也在加緊挖掘碉樓曆史文化內涵,當地文物部門正著手修複方案,對碉樓進行保護。

10月22日,四川省邛崍市夾關鎮熊營村,高氏後人在古碉前。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