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史海鈎沉故國回首

大清國最後的財政,「印」出來的十年繁榮!

張均威

2017年8月8日

AA

張均威

2017年8月8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7年8月8日

張均威

2017年8月8日

張均威

甲午海戰之後,清朝又進入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上一次是洋務運動時期)。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之後,相當於變相承認了戊戌變法,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周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也就是所謂大清的「繁榮十年」。

在這個時期,除了修園子,大清國確實做了很多事情,軍備上最為典型。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慘敗後,首隻近代海軍艦隊便不復存在,大清帝國似乎沒有近代海軍這個大軍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大清於戰敗後的次年,即1896年又開始了重建帝國海軍之路。1896年5月,總理衙門指定許景澄向德國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海琛」號軍艦北上駛抵大沽,另外兩艘「海容」、「海籌」已分別先期駛抵大沽。

1897年夏,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到達大沽,按期到達的還有德國實碩廠製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使海軍的實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屬於二等巡洋艦,是大噸位軍艦。

除此之外,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新軍的編練從1895年開始,到1904年,新軍的規模就已經達到18萬餘人,清政府深信,像太平天國這樣的亂民,面對洋槍洋炮,也只能以卵擊石,大清國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此時的大清,不僅經濟騰飛,而且武備強大,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用「盛世」來形容似乎也並不為過。

但由於擴充,武器裝備又大部分採購自國外,支出浩大。

對外戰爭中又不斷戰敗賠款,白銀大量外流,僅中日馬關條約,賠償金額就高達白銀2億兩,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朝廷共需賠償三億兩以上!

而此時的清朝早已是赤字財政,據史料記載:大清自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餘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後年均結餘達到1000萬兩左右。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餘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後的1847年,財政結餘仍有380萬兩。

清朝財政赤字的真正起點是甲午戰爭之後,1896年赤字高達1292萬兩,1899年為1300萬兩,到了1903年赤字竟達3000萬兩之多,此後的清廷債務纏身,一直到1911年滅亡之前仍然如此,已經窮的揭不開鍋。

但,大清又確實很有「錢」,沒有錢如何進行大規模軍備?如何修園子?

答案是——大變戲法,印錢!

我們知道,清朝實行的是銀本位,白銀本身無法印刷,那麼清朝這戲法是怎麼變的?

雖然,白銀無法印刷,但「錢」還是可以印出來的。既然白銀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銅來代替白銀,「錢」不就來了?

所以,當清政府宣布銅元成為法定貨幣之時,意味著很多「新錢」也就出來了,用以替代白銀的銅錢機制錢大約從1901年前後開始大規模出現,也就意味著市場中,開始出現大量的新錢(相當於假白銀),與白銀共同流通。

1900年之後的清朝繁榮,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新錢」之上!

可是,我們知道銅礦也是需要開採和冶煉的,鑄錢也是需要成本的,銅錢的面值也需要與白銀的價值相對稱。

比如: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後,一兩白銀可以換制錢一千五六百文,到咸豐時期,可以換到兩千兩三百文。但不管白銀與銅錢的比例如何變,都有兌換關係,老老實實鑄造銅錢,或許可以盈利,但不能實現厚利,還是解決不了清政府的財政問題。

但清政府又進行了創造性發明,9克重的銅圓,實際價值為兩文多,面值標註卻為十文,清政府轉眼即實現了7文多的利潤,錢財滾滾而來。雖然大量的白銀賠償給外國人,用白銀來衡量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但自身並不缺錢,財源滾滾之下就可以支撐大規模軍備等財政支出。

雖然用白銀表示的財政窮的叮噹響,但實際不缺錢,這就是大清戲法。

但這必須有一條支撐,那就是管制兌換,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這個戲法的,總有「刁民」不肯用這樣的銅幣換自己的銀子。於是,清政府規定各種票據,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都一樣,不能實際兌換白銀,這相當於「外匯」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從19世紀後期就規定,無論你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麼的,進入大清的地盤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大清銀票銅錢,這樣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氣,所有等於白銀的硬通貨歸我,用於對外支付,假錢?對不起,只能歸你。

僅有這一條還不夠。任何時候都有出口生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不斷印銅「錢」,出口成本不斷上升,摺合成白銀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的(金本位)。產品出不去了,賺不到外匯,最終清朝對外的償付能力就會枯竭。

此時,清政府的國家機器開始發揮巨大的威力,那就是增稅!在這點上,英、美等國斷斷不如大清,征個稅還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就要「先進」得多,直接代表人民同意增稅,只需約摸估計著不會逼人造反就行。

有了這個巨大「優勢」做後盾,解決財政問題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錢」都是印出來的,多印一點也沒關係,直接用於鼓勵出口。

以茶葉為例:英國商人只肯出100英鎊一箱,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摺合800兩白銀,可是,清朝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白銀(這個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錢」折算出來的),他得賣1100兩才行。

此時,清朝出馬,100英鎊歸我,我給你相當於1100兩白銀的銀票(就是銅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國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歡喜,只是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

這個術語應該屬於印錢(財政)補貼出口吧。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外債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軍備支出,而且還可以展示國際形象,甚至還可補貼亞非拉。

可是,還有一個不歡喜的,既然用印假錢來解決問題,就勢必帶來通貨膨脹,窮人就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但是,在清廷看來這也不是問題,有北洋新軍的洋槍洋炮在手,誰敢不老實?

經濟蒸蒸日上,擁有用雄厚財力武裝起來的、先進的陸軍和海軍,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連外國人都吃驚,這天也變太快!

1910年,在大清國上空醞釀許久的金融危機終於爆發,剛起步的清朝上海股市崩盤。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緊急上奏朝廷救市。但財政有的只是假錢(印出來的票據),沒有真錢(白銀),如果繼續印假錢,這是不行的,因為股市(大的交割需要貨真價實的白銀。

可清廷哪有白銀?於是想出一條妙計:將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籌集的大量真金白銀也就歸了朝廷,真錢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怎麼收歸國有呢?當然不是拿真錢出來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一下將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巨額資金弄到了手,順便擺平股市危機,一舉多得,聰明吧?

但投資人不傻,您拿紙換我的真金白銀還不算,還將路權也拿走,和搶劫有什麼不同?於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厲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調湖北新軍入川維穩,武漢空虛,武昌陰差陽錯爆發起義,一個全球最有錢、軍力空前強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當然,最終的結果也很清楚,「假錢」催出來的繁榮灰飛煙滅,連印錢的「銀行家」也不得不關門大吉。

(责任编辑:文恩)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