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史海鈎沉名胜古迹

塞外硝煙九大名關

張均威

2017年8月30日

AA

張均威

2017年8月30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7年8月30日

張均威

2017年8月30日

張均威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位於河北秦皇島市,這裡為東北與華北咽喉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萬里長城的起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率兵將燕山長城伸延至此,建關設衛。關城高14米,厚7米,上有明代大書法家蕭顯所書“天下第一關”巨匾。山海關北臨角山,南靠渤海,山青水秀,山海相依,關名由此而得。登關遠眺,雄奇秀麗的山色與海景盡收眼底,有詩讚道:“彩霞映高樓,雄關添生機,朝觀滄海日,夕看燕山雨。幼童競登樓,父老話今昔。”

塞上雄關---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麓,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端終點。建於1172年,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矗立於塞上戈壁灘,為“絲綢之路”的交通咽喉。

天險列峰連---居庸關,建於秦代,舊稱軍都關、薊門關,位於北京昌平縣西北部,控制著軍都山隘道中樞,形勢險要,是長城要口之一。此地有往昔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關溝中還有72景名勝。

內三關---紫荊關,位於河北易縣紫荊嶺。因周圍長滿紫荊樹,由此得名紫荊關。它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古代合稱它們為“內三關”,是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要口之一。

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位於山西平定縣東部,建於初唐,因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此,故名娘子關。此關當山西、河北兩省要衝,形勢險要,人稱“萬里長城第九關”。

三晉雄關---雁門關,位於山西代縣北部一條峽谷內,因關兩側山峰陡峭,大雁到此難飛過,只好飛下峽谷從關前穿過,故名雁門關,長城要口之一,是歷代拱衛京都、屏護中原的兵家重地。春秋戰國李牧駐此防衛匈奴;漢代飛將軍李廣曾在此令敵聞風喪膽;衛青、霍去病也在此抗擊匈奴;楊六郎,楊門女將領宋兵與遼軍曾征戰於此。

兵家重地---平型關,位於山西繁峙縣東北邊境,鄰接靈丘縣,是長城要口之一,為晉北交通要衝,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裡。平型關遍山松柏,景色宜人,昔日的戰場已成為遊覽勝地。

關中之關---武勝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南部,為大別山口之一,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人稱“關中之關”。

中越要口---友誼關,亦稱大南關,在廣西憑祥市西南附近崇山峻岭,關藏深山谷中。明初置雞陵關,清初改稱鎮南關,中法戰爭的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領導的鎮南起義,都發生於此。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為友誼關,是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

玉門關

漢武帝取河西走廊之後,“列四郡,據兩關”,兩關之一即為玉門關。玉門關在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縣城西北約75公里的戈壁灘上,是古來知名的西疆邊關,因由西域輸入和田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魏晉以後,因安西通新疆東部重鎮哈密的道路日見重要,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後,海洋絲路逐漸取代西部陸上絲路,陸道交通逐漸衰落,玉門關遂逐漸廢棄。今原玉門關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黃土夯築而成,回復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0餘平方米。北門外橫過古長城,西門外現在是一片廣闊的鹽鹼地和蘆葦沼澤。其它地面全為流沙所覆蓋。至於安西雙塔堡附近的玉門關,其遺迹已不可辨認。

甘肅河西走廊西端與古代的西域交界,玉門關是通向西域的門戶。其地屬於廣闊的荒漠地帶,到處分布著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爾金山和馬鬃山夾峙,中間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東部,疏勒河流貫其間,向西潛流入東疆羅布泊盆地。玉門關就處在阿爾金山北麓戈壁與疏勒河沖積平原交接帶上。

漢代“絲綢之路”就取道於此,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後就分成南北兩道。玉門關是北道的出發點,到今哈密後,沿天山南麓一直向西,經過西域的許多城邦,然後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通向大秦(古羅馬帝國)。漢武帝時,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都是從玉門關出行的。張騫在西域數十年,歷盡千辛萬苦,回國後把在西域的見聞介紹給國人,擴大了國人的視野,促進了東西文化、經濟交流。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數萬之眾、六千餘騎出玉門關往西域征討大宛國,途中因諸小國堅守城池,不肯供應糧草,又攻之不下,因而回師。一往一返為時兩年,回到敦煌,同行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朝廷,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詔:“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李廣利甚恐懼,只得留守敦煌。

漢武帝為了改善與外族的關係,與遠居今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和親,先後將江都王建之女細君和楚王戍之孫女解憂嫁給烏孫王,均取道玉門關。

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西域也途經於此。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對鞏固我國的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就在這玉門關道上,公元二世紀波斯王子安世經此東往洛陽。三國時,我國第一個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也由玉門關遠行。

玉門關與 大陸殊異的自然環境加上極度荒涼的邊疆景色,常使一些愛國的遠戍和遠征者不免產生對人世的感慨,甚至悲涼。他們把這裡視為遠離東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還。詩云“關到玉門中土盡”,“唯思生入玉門關”,正反映了這種生死離別的情感。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所指的玉門關,是東移後的安西玉門關,它距原玉門關還有數百公里之遠。“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原玉門關比後玉門關更加遙遠和荒涼。

斯關已逝,文化長存。就玉門關在歷史上的作用而言,它不僅把 大陸與西部疆域連結起來,而且成為亞歐之間的一座橋樑,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陽關

渭城朝雨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渭城曲》經配曲稱《陽關三疊》,如泣如訴,成千古絕唱,古老的陽關也因此為世人所知。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古代慣例“山南水北為之陽”)。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它是漢武帝時設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關隘,在軍事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從天山南麓西入陽關回到長安的。

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西漢王朝為抗擊匈奴,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當時絲綢之路分南北兩道,北道出玉門關向西,南道則出陽關向西。從此,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西漢以來,各個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戍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過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

陽關與玉門關共興共衰。宋以後,日益肆虐的流沙逼著人們東撤,陽關也被無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陽關早已蕩然無存,僅剩有昔日被稱為“陽關耳目”的一座烽墩。攀登烽頂,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墩台南側是一片四、五公里見方的凹地,人稱“古董灘”,到處可見碎瓦殘片,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古董灘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是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顏色烏黑、質地細膩、堅硬如石的磚塊,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陽關硯”就是用這種鐵磚磨製的。因為它曾是陽關城牆上的磚塊,便稱之為陽關磚,用它做的硯台便叫“陽關硯”,其特點是冬不結冰,夏不縮水。如果你運氣好,還可能會揀到金、銀、瑪瑙、五銖錢、陶器、箭頭、鐵刀片……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婉,寂寞荒涼。今天的陽關,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遊人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能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