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文学艺术诗词歌赋

如何辨析“詩眼”(图)

Super User

2009年3月3日

AA

Super User

2009年3月3日

0
0
0
AA

139 阅读

0
0
0
0
0
0
AA

2009年3月3日

Super User

139 阅读
139 阅读

2009年3月3日

Super User

139 阅读

【[新三才網訊】古人作詩,喜設詩眼,善設詩眼,能準確找出並分析詩眼,是古詩閱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03年高考全國卷對“詩眼”辨析的考查,以其新穎和符合鑒賞規律獲語文界一致好評。雖然命題者在題幹中給出了詩眼的概念,但仍有部分考生不能準確找出,更談不上結合全詩賞析。

什麼是詩眼?03試卷上說,“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當然,這個定義是根據出題需要而下的。為了便於同學們全面理解,筆者這樣闡釋其涵義: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具體闡釋如次:

1、能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情感。這種詞語一般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陸遊《書憤》中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許塞上長城、滿腔報國熱忱卻一直到老仍報國無門的深重的悵惘與悲憤,讀之令人扼腕。

2、具有概括性、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或情趣性。這一般指動詞,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悅,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後,雖被再次徵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其高度的概括性,豐富的表現力,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又如宋祁《木蘭花》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將春杏怒放,生機勃勃之景生動形象、極具情趣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王國維贊之“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能籠罩或點染全句、全聯、全闋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長相思》上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闋的詩眼。讀完前三句,尚不足為奇,就寫兩條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個古渡頭,但一讀出“愁”字,詞意就陡然變化,山水含愁,萬物齊悲,主人公的哀愁彌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點醒全片,產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準確的分析與把握詩眼的藝術表達效果,體味詩眼的藝術表現力,要遵循詩歌的賞析規範,“字不離句,句不離篇”。詩眼的最終指向是詩歌的意境,我們可從詩歌的創作背景,詩歌結構,全詩的思想感情與形象,句式活用,修辭和表現手法等角度體察詩眼的作用。

仍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為例:從字的活用看,該字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能讓人聯想到“隨著春風吹拂,江南百草漸生,以致綠成一片”的動態景象,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從前三句的筆調看,非常輕快,最後一句卻意思陡轉,非常矛盾,但我們只要結合詩人的經歷,聯繫該詩的創作背景,就不難體會到詩人矛盾的心理,把握到“綠”字中潛藏的喜悅與彷徨;從表現手法看,這個字明顯是情景交融的核心,把眼前之景與作者心中之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如果我們再能聯繫“綠草”在古詩中與“思歸”的關係,如“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如“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等,對綠字的豐富的表達力就能理解得更深刻了。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