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編譯】 ◎ 籌備 當時,中國已經向海外擴展了300年。為了滿足中國對特殊香料、藥材和原材料的需求,中國商人與穆斯林、印度商人合作,發展了一個跨越東南亞島嶼到印度洋的貿易網絡。進入華東港口的是來自韓國和日本的人參、漆器、青瓷、金銀、馬、牛。進入華南港口的是來自越南和東南亞的硬木、象牙、犀牛角、翡翠鳥羽裝飾品、薑、硫磺、錫。還有來自爪哇、蘇門答臘(Sumatra)、摩鹿加(Molucca)群島的丁香、肉荳蔻、蠟染織物、珍珠、樹脂、鳥羽。此外,印度洋貿易風帶來了荳蔻果、肉桂、生薑、薑黃,以及來自印度西南古里(Calicut)的辣椒、來自錫蘭(Ceylon, 斯里蘭卡)的寶石、來自波斯灣和紅海港口的羊毛、地毯、寶石,和罕為人知的北非和東非的農產品。
到明初,中國人的航海技術已經達到世界的高峰。中國造船業除了運用前人發明的多項技術之外,還結合了船員遠航南海和印度洋的經驗,航海能力已經是十分優越了。從第九世紀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把羅盤運用在船隻的航行(比歐洲人早了兩個世紀)。除了利用羅盤之外,中國人還可以在夜空晴朗時藉由星星導航,在十三世紀,使用的星座圖和羅盤手冊,也反映出中國人對天文的知識已是當時西方人所無法比美的。 此外,自二世紀以來,中國造船業還有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建造「雙殼船體」(double hulls),把海水分在不同的密閉艙室。這樣既節省了船隻下沉的力度,也給船上的乘客和動物儲水的空間,同時做為魚類保鮮的魚缸。在第一世紀,中國還有的另一個發明是船尾舵,在靠近岸邊時,或在擁擠的港口或狹窄的航道時,可以根據水深進行升降。這項發明比歐洲人早了將近1000年。
中國船舶在帆布和索具方面,也取得領先的地位。到了第三、四世紀,中國人用風帆設計的三、四桅船,比歐洲人要早1000年。 到了第八世紀,中國人已造出一艘長200英尺,能載500人的船(比哥倫布的同型船隻早了近800年)。到了宋朝(960-1279年),這些結實而穩定的船隻,為旅客提供的私人艙室,以及飲用和沐浴的淡水,是印度洋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首選船隻。到了元朝(1279-1368),蒙古人鼓勵商業活動和海上貿易,接下來的明代,更繼承了大型造船廠、大批熟練的造船工人、航海技術。 永樂皇帝想要用明朝的國力來撼動世界,他下令建造更大、更能遠航的「寶船」,船長400多英尺,寬160英尺,有9根桅杆,12個帆和4個甲板,可以裝載2500噸的貨物,以及數十門小型加農炮。與之同行的是數百艘較小的船隻,有些只裝載水,有些裝著兵馬和火砲,還有一些裝載著絲綢和錦緞、瓷器、漆器、茶葉、鐵製品禮物,用來打動異邦的領導人。
◎ 下西洋 這支艦隊的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是由317艘船所組成,其中包括多達60艘巨大的「寶船」,以及近2萬8千人的隊伍。除了船員、工匠之外,還有士兵、外交人員、醫務人員、天文學家、外國學者,特別還有伊斯蘭教徒。這支艦隊在越南中部的占城(Champa)和暹羅(Siam,今泰國)停留,然後在爪哇島上沿著馬六甲海峽前進,然後前往主要的目的地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欽(Cochin)和卡利卡特(Calicut)王國。
第二次「下西洋」(1407-1409)是帶了68艘船到卡利卡特參加一個新國王的就職典禮。鄭和組織了這次考察,但實際上並沒有親自前往。
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鄭和率領48艘大船和3萬名人員,除了與第一次的航程相同之外,也前往馬來半島的馬六甲(Malacca)和錫蘭(Ceylon,斯里蘭卡)。和當他的部隊和小國發生戰鬥,鄭和俘獲了國王,把他帶回中國,由皇帝釋放歸國,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次「下西洋」(1413-1415),探險的範圍擴大了。除了走訪許多舊地點之外,鄭和還帶領63艘船和2萬8千多人到達波斯灣(Persian Gulf)的霍爾木茲(Hormuz)。航程的主要記錄者,25歲的穆斯林翻譯馬歡,此行加入了鄭和。途中,鄭和還在蘇門答臘(Sumatra)停留,將一名篡奪王位者帶回南京處決。 第五次「下西洋」(1417-1419),鄭和主要是回訪南亞17個國家的元首。而他們也已經前往中國,向明朝致敬。在這次旅行中,鄭和進一步冒險,首先在紅海(Red Sea)口的亞丁(Aden),再到非洲東岸的摩加迪沙(Mogadishu)、布拉瓦(Brawa,今索馬里Somalia)和馬林迪(Malindi,今肯尼亞Kenya)。他經常遭遇敵意,但很快就制服對方。許多國家的使者和他一起回到中國。
第六次「下西洋」(1421-1422),41艘船航行到許多以前訪問過的東南亞、印度,並在波斯灣、紅海、非洲海岸停留,主要是將19名使者送還他們的家園。不到一年的時間,鄭和就回到了中國。
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1431-1433),是由永樂皇帝的繼位者,他的孫子宣德皇帝,所派出的。這次航行有100多艘大船和2萬7千多人,到訪了南中國海、印度洋,以及亞丁(Aden)和霍爾木茲(Hormuz)的所有重要港口。還有一段航程是沿紅海,到達吉達(Jidda),距麥加(Mecca)和麥地那(Medina)聖城僅數百英哩。鄭和在1433年的回程中死去,並海葬,但是他的官墳設在中國的南京。他在中國幾乎被遺忘了,但在海外外華人社區卻永垂不朽,特別是在東南亞,在那裡,他一直被尊奉為神明。
(圖3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新三才首發 轉載請注明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