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才首發】一天下午,還在上班的時候,手機傳來一封兒子學校老師發來的簡訊,內容說兒子今天在學校某堂課中,上課不守秩序被老師處罰,並且還跟該課程的老師頂嘴,除了讓我們父母知道之外,也希望我們可以跟兒子教導一下。
我收到老師的訊息後,腦中立刻想著:「這不是我兒子的本性,晚上我會好好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或許他在某些態度上處理不當,但不會是如同老師描述的行為才對。」於是,晚上去接兒子的時候,原本我還想先輕鬆閒話家常再來談這件事,想不到兒子一坐上車,就主動問我說:「爸爸,今天老師是不是有傳訊息給你?」於是就開啟了我跟兒子之間的對話。
我說:「是啊,你要不要先主動跟爸爸講一下事情的經過呢?」兒子說:「其實,是課堂上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我就想了一個答案講出來,結果老師認為我在搗蛋,所以就要我罰站在座位上,我當時也跟老師辯論了一下為什麼我要講這樣的答案。後來,我想老師還要上課,同學也沒有興趣聽我們辯論,我就告訴老師說『我建議你不要再討論這件事了,先上課好了』,然後老師就認為我在頂嘴,然後就去告訴我們班導師了。」
我一聽,也就知道這確實是我兒子的作風,只不過態度與表達方式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於是,我和緩的跟兒子溝通說:「嗯,爸爸知道你的本意不是壞的,我來幫你分析一下,這樣的行為與態度,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進的。」我就問兒子說,首先,他回答老師的問題之前,有沒有先舉手?兒子說:「沒有,因為以前有時候他都會先舉手,但是老師都不太會點他來回答,反而點沒有舉手的人回答。所以他就不想舉手了。」
我笑著跟兒子說:「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前先舉手,是一種上課的禮節,你想想看,如果大家都不舉手就直接回答,一方面是你一句他一句,大家根本聽不清楚誰講的話;另一方面,舉了手也不一定要點你來講,因為老師會整體衡量所有學生的表現,如果課堂上都只是幾個人在回答,那沒有舉手的人也就都沒機會回答了。所以老師才會反而點沒有舉手的同學,給他們機會來回答啊。也就是說,你舉手是因為要遵守上課的禮節,但是老師要不要點你來回答,是老師整體考量之後的決定,也是老師的權力喔。如果舉了手沒被點到,那也沒關係,因為你自己已經有答案了,不是嗎?」兒子很快就可以聽懂,所以也看著我點點頭。
「再來,我們來分析一下你後來的行為。」我繼續說。「我知道你的本意是不想影響同學的上課,所以希望老師就不要再討論你的答案,繼續上其他的內容。這個出發點是好意的,但是你表達的方式與行為會讓老師誤會,特別是你用了『勸』這個字,會讓人感覺說他的行為不好,你要『勸』他做啥事這樣。」兒子又同意的點點頭。「可是,老師上課沒有規定一定只能講課本內的東西啊,有時候這樣跟同學互動討論,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教學,也就是說,老師決定花多少時間討論,花多少時間講解課文,其實就跟剛剛舉手的事情一樣,都是老師自己衡量整體課程內容來決定的,所以你可以不用幫老師想這麼多,這樣反而讓老師誤會你在頂嘴了。」兒子繼續點頭。
最後,我看兒子已經知道這個事件我想要教導他的事物,我就再跟兒子講說:「兒子,你知道嗎?今天我收到老師的簡訊時,其實我是相信你不會真正做出這樣的事情,你一定是有你的想法,而且也是善意的、好意的,不是惡意要搗蛋或頂嘴的,所以我根本就不會擔心,也不會一回來就責備你,因為我是你爸爸,我非常了解你啊。」兒子聽了也很開心,也知道以後要如何改善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了。
(作者:張季民)
(責任編輯:姜啟明)
(文章來源:新三才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