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文学艺术古典名作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图)

刘蓝

2010年1月15日

AA

刘蓝

2010年1月15日

0
0
0
AA

138 阅读

0
0
0
0
0
0
AA

2010年1月15日

刘蓝

138 阅读
138 阅读

2010年1月15日

刘蓝

138 阅读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写于 1954年

赏析:

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诗人答说:

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

所以在赏析〈错误〉时,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题,达画龙点睛之效。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

(二)篇旨显中有隐:

陈师满铭曾云:

作者处理词章主旨,有时虽把表层部分明显作表达,却将它深一层或真正部分隐藏起来,如果要掌握这种显中有隐的主旨,便得下一番审辨的功夫。

初看<错误>一诗,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谓「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一)事材:

1.浪子流浪-过

「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黄昏的来客> 「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雪线> 。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充满漂泊之感。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甚至是「过而不留」。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2.思妇等待-归

「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错误>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情妇>可与之作一对照。「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又如李白的<菩萨蛮?闲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

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脉络。在<错误>一诗中,「归」(思妇的盼望)是本诗的一条从线,与另一条主线「过」(浪子的不羁)形成主从错综的结构,也形成一种对比的美丽及反常合道的美感。

(二)物材:

1.思妇

思妇是中国「闺怨诗」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春日陌头的杨柳青青反衬少妇无人陪伴的悲愁,点出功名富贵的虚幻,只有两人能相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又如李白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夜深来暗示「幽独」之苦,以人伴月暗示无人相伴之孤单。

简单地说闺怨诗的模式可归纳为:别离──盼望──孤单。别离可能是因为良人出外经商,或许是为国征战,也有可能是良人另有所属而产生无情的离弃。盼望是因为坚真地相信良人一定会归来,而孤单是因为过高的希望所带来的失望孤独。

<错误>诗中运用以下意象来象征「思妇」

  • 莲花

诗词中常以「莲花」来比喻女子,如余光中的名篇〈等你,在雨中〉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的,你走来

全诗以莲花代表女子,写主角在风雨中静候女子的心境变化。将女子袅娜娉婷的韵味刻画得非常巧妙动人。

而莲花也代表坚贞、高洁的义涵。如周敦颐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莲喻人清新、高洁而坚贞的气质。

另外,「莲」与「怜」同音,故「莲」即惹人怜爱之意。作者以莲花喻女子来暗示女子的柔弱及可怜的特质。如晋吴歌谣<子夜歌>

伊昔不梳头,秀发披两肩,婉转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将女子娇弱惹人怜爱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 柳絮

即柳棉,里面包蕴着柳树的种子 ,成熟时会随风飞扬而播种,如《世说新语》言语篇「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此柳絮象征女子的心绪,随着良人的一举一动或沉寂或飞扬。此外,「柳」与「留」音近,如汉人远行,于灞桥上折柳送别,即有希望对方留下之意 。对照于女子的心思,应是希望良人能常相左右,永不分离。

  • 春帷

女子室内之帷幕。李白<春思>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惟。

象征女心如石,坚贞自守之意,女子心中的帷幕除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并不会为任何人揭开。

2.归人

即「良人」,在古时由于传统礼教的约束,女子通常终身只依托于一人,而良人若远行或将女子遗弃,便产生「闺怨」的题材。<错误>诗中提到的「归人」意象如下:

  • 东风

春季吹拂的风。春天时东风一吹,大地由萧条转为荣盛。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东风之于百花,就像良人之于女子。只要良人一日不归,女子的春天就永不到来。

  • 跫音

脚步声,行人之声。《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qióng)然而喜矣」

古代女子由于礼教之防,若家中男子不在,即使是等候归人,也不能门户洞开。所以诗中的女子必是门户重掩,以听觉代替视觉等候良人的归来,而「跫音」脚步声就是得知「良人」归来的先兆。读者可以透过想象,勾勒一个女子静坐屋中,侧耳倾听等待她最熟悉也最盼望的脚步声响起的一幅图画。

3.过客:

  • 达达马蹄:马是古代男子常骑乘的工具。骑马与坐轿相较之下多了几分情采飞扬的潇洒之气。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今朝看尽长安花。

在<错误>中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为女子带来了希望,却又由近而远,造成女子希望的落空。作者经营「达达马蹄」的意象,塑造过客的潇洒不羁,落拓不群的形象。但这与思妇期待的「归人」形象完全相反,于是便产生「美丽的错误」。

4.空间:江南→城→青石街道→窗扉

  • 江南

暮春的江南是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可是这个个绚丽的时空却更反衬出「斯人独憔悴」。突显了女子的孤寂无伴。

古代的城有护城河,如《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是易守难攻的。在此作者以「小小的城」来比喻思妇「寂寞而坚贞的心」,表示思妇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教条,除非良人来归,否则她是心如止水,不随意接纳其它男人。

  • 青石街道

「青石」在此有浓浓的诗意及古意。又石头的坚硬恰能与思妇的坚贞作呼应。「向晚的青石街道」少有行人,寂寞可知。比较『青石的街道向晚』与『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有时间延续的寂寞感,彷佛由空间(青石的街道)延向时间(晚),寂寞随之无止尽地拉长。后者则只点出黄昏的青石街道,以一景喻一情而已。」

  • 窗扉

窗扉意象常出现于女子闺房,用来叙写女子的生活,或是将窗扉当成是一个媒介,让读者藉由窗扉来观看女子的心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错误>诗中将女子的寂寞层层逼近,由「城」到「青石街道」到「窗扉紧掩」我们可见空间由大到小渐次缩小,而思妇的寂寞也随之愈来愈浓。「窗扉紧掩」其实是「心扉紧闭」。作者在此巧妙地以外在空间象征心灵空间,且一层层地将空间缩小,女子的寂寞也一步步地浓缩到最深最浓。

5.时间:

  • 季节:指时间、岁月。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转换。在此用「季节」,较「时间」具体,也比「日子」来得长。寂寞也在春夏秋冬不断地递换中周而复始,绵绵不断。
  • 三月:是指暮春三月,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此时时序已经是晚春,眼见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即将消逝,即将进入夏天。可是女子所盼望的东风(良人)却迟迟未出现。思妇的「春天」也将随着岁月消失无踪。

作者以「季节」、「三月」的时间意象,暗示女子所盼未归的寂寞。由此可见诗人在时间铺排上的用心。

章法结构分析

本诗的主要运用「点染点」 的方式来架构全文。第一小节的两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低两格书写,诗人萧萧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两句扮演着『自序』『小序』的作用。」 具有总括全文、提示意旨的作用。交待全诗发展的脉络,并以「宾主」 结构叙写。诗中的「我」(过客-宾),在旅途中偶然经过江南的某个小城,「我」的马蹄声却造成「你」(思妇-主)的期待及失落进而造成美丽的错误,所以诗中写道「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将思妇由喜转悲的情景,以莲花的开落来譬喻,可说是非常精巧贴切。

第二小节属于「染」的部分。诗人倾力铺染思妇的坚贞及寂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根据黄永武的说法称为「空间的凝聚」

与空间扩张的说法相反,让画面由远及近移动,先写大景物而后缩至小景物,画面移进来,使视野愈来愈细小,诗中的空间也就像凝聚起来一般,最后选择一个空间的凝聚焦点,把精神集中在上面,给予特写,使这个焦点分外突出。

又仇小屏提到:

由大而小包孕式的空间设计,用大空间衬托小空间,最后会将焦点凝聚在小小的一点上,而「点」的特质又是相当迷人的。康丁斯基《点线面》即作了这样的分析:「它的张力总是密集的……点是一个小世界,各个方向几乎等距离地和它的周围分开。」所以点有最强大的集中效果,可以将所欲强调的景物作最有力的强调,其美感是惊人的。

诗中连用了三个譬喻句,将思妇的心绪用空间来表现,并且运用「大小法」 设计了由大到小的空间,城→青石街道→窗扉,随着空间的缩小,层层地将思妇的寂寞浓缩到「小小的窗扉紧掩」一点,让读者对思妇的坚贞更加佩服,也对她的寂寞投注更多同情。

在第二小节除了可以看见空间大小的层递之外,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以「图底法」 将之分为两部分。「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是暗喻女子的坚贞、寂寞之「图」。接着作者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两个「底」更具体说明「坚贞、寂寞之情」。从「东风不来」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属于「目」的部分。接着以「凡」 的方式点出全文的题旨「错误」,但这却是一种「美丽的错误」,这是一种结果。在这边作者倒「果」为「因」采用「因果法」 ,在诗末才告知读者那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运用「立破法」 先破再立。而最后一句「是个过客」也与诗首的「我打江南走过」遥遥呼应,暗中带出「过」的这条「主线」,并与思妇的「归」的「从线」形成一种张力对比的美感,。读者读至此,幽幽的叹息已油然而生,也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经营的「美丽的错误」这种反常合道的美感。

结语

透过篇章分析,我们更能深入去了解郑愁予精采的情采,更经由义旨的的探究,诗中的「浪子意识」、「思妇情怀」更显得深刻动人。在过客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之际,诗中无尽的情味也在读者的心中越烙越深,令人低回不已。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