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世界之窗西哲信仰

流亡的诗人——观《永恒与一日》有感(圖)

新远

2011年3月24日

AA

新远

2011年3月24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1年3月24日

新远

2011年3月24日

新远


一、引言
  

《永恒与一日》由希腊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执导,描述一位老者晚年生活,藉由一封信引发过去的记忆,在错落的片段生活里,交杂这记忆的回溯。这部意境深远的影片,同时也为他赢得了1998年坎城影展金棕榈最佳影片奖。
  

安哲罗普洛斯还执导过很多别的有名的电影《雾中风景》《养蜂人》和《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等等。一直久仰这位大人物的名字,但从来没机会欣赏他的作品。一来时间原因,二来希腊电影实在难找,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感觉找到的翻译版本也不是特别的好,总算被我找到了。然后,在我花了137分钟品完这部《永恒与一日》。再然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整理心情与思绪,开始写下这篇感想。一篇关于《永恒与一日》这部电影,关于希腊,关于自己的感想。

二、那片海、那幢房、那个故事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幢极具希腊建筑特色的三层楼房,淡粉的外墙,阳台的角位是白色的带柱头的柱子,雕花的栏杆。尔后,童声将时间带回诗人的孩提时代,那时的他的确信爷爷对时间所下的定义——时间是在海边嬉戏玩耍的孩子。
  

镜子不断向那栋楼的一个微敞的窗户拉近,那首响彻电影的音乐被钢琴优雅的演奏,如同溪水一般静静流动却不乏活力。小时候的诗人出现了,那天天不大亮,他偷偷的从家里溜出来,穿过一条尽头是方形亭台的露天走廊,溜到了房子背后的那片海滩,和另外两个玩伴准备下水游到对面的岛屿。如果说爷爷的定义反过来也对的话,那么,这群孩子便是时间。而在电影里也的确如此。小诗人下水,母亲的叫唤响起,我们回到了现实,回到了老诗人的身边。那时的他坐在床边睡着了,被善良的仆人叫醒。天还是微微亮,和那天一样有些阴霾,窗外还是那片海,人在的还是那幢楼,只是人事全非罢了。
  

海并不是希腊特有的,但是只要提到希腊,我们便会响起那一片美丽的爱琴海。影片里面的那片海究竟是不是爱琴,我无从考究。老诗人到女儿家想把狗托付给她,并将未拆封的妻子写给自己的信件交给女儿念的时候,诗人陷入了回忆。他和妻子沿着那片海滩行走,妻子在那幢房里兴高采烈的接待亲朋,然后将他们带到那个海边亭台看自己与诗人的可爱的孩子 。亲朋的衣着也是希腊人一贯喜好的白色,他们的相聚热情且欢快,延续着希腊民族的乐观豁达。那一天的时间在推进,阳光照的沙滩的沙子白花花,显得细碎而柔软,妻子轻声的唤着诗人的名字,包含着爱意,却又对诗人的若即若离深感不安,镜头再次切换,诗人回到现实,女婿从澡房走出,冷漠的说“那幢海边的房子我们已经买了,明天交钥匙,一交 钥匙,推土机就动工”。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诗人轻抚女儿,牵着女婿厌恶的狗,走了。
  

这一走,他遇到了让他生命最后一天变得更有意义更与众不同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小男孩是阿尔巴尼亚的难民,偷偷越过边境线。我也是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在希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非法移民的社会问题,希腊有着无数的小岛,其需要守护的边境线长达一万四千公里。据统计,2002年内,约有25万难民偷渡过希腊边境。其中的许多阿尔巴尼亚难民背井离乡,偷渡国境希望在新的国度寻求幸福。诗人后来用钱把小男孩从人口贩子手里赎回来,诗人想送小男孩回国,但是在小男孩的一再拒绝后,他决定带着小男孩一起度过他的最后一天。

诗人后来和小男孩沿着港湾公园行走,他们走累了,坐在排椅上,小男孩看着诗人:一语道破了诗人的心情,“你笑了但是很伤心”。接着,诗人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和妻子还有所有亲朋一起坐船出海到岛游玩的那天。这座岛就是诗人小时候与玩伴在晨曦未至的时候游海而到的岛,岛上的礁石有诗人刻下的文字。亲朋在海滩上载歌载舞,诗人抛下妻子爬上礁石,一人去追寻记忆。之后下雨了,大家都躲到了洞穴里面,妻子却不见踪影,诗人冒着大雨跑了出去寻找,尔后两人相遇,相拥相吻在大雨中。回忆中妻子的每次出现都会伴着她写给诗人的信件,至此,妻子的声音忧伤的念着信,“你终于走了,开始了你的小岛之旅”。
 

小男孩和诗人告别,告诉他要在深夜乘船离开。诗人恳求小男孩在离开船仅剩的两个小时里陪伴着他,他们俩坐上了汽车。影片也在那辆公车上达到了高潮段。公车上俩人满心欢喜,作为难民的小男孩应该是第一次如此安心的坐在一辆车上,这辆车既不是偷渡用的也不是人贩子的。从汽车开动起,那首在开头响起的乐曲一直不停的由不同乐器演奏出希艾娜,车上的情景也不断的随着诗人的思绪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过去,连续不断交替。这次,这些交替同样是在同一的场景,自然流畅,最高潮的达到是三个流浪乐手的上车,一个小提,一个大提和一个长笛。流浪乐手,而且还是管弦类的流浪乐手,一上车就开始演奏,自顾自的,旁若无人。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讲,这个现象最能联想到的就是欧洲街头,尤其是希腊这种无比自由的地方。可是很遗憾,这里我看了几遍,还是无法理解,这群乐手的出现究竟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其实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过是诗人和小男孩对这愉快公车旅途的奇妙幻想。公车停站,音乐戛然而止,乐手也不見了,一个类似中世纪绅士打扮的男子上了车,这位酷似游吟诗人的男子对这诗人和男孩吟道“黎明最后一颗清亮晨星,预告骄阳的来临,迷雾阴影皆不敢损及,那万里无云的苍穹,一阵微风愉悦吹来,轻抚天空下的脸庞,仿佛向心灵身处呢喃。生命甜美……生命甜美。”男子下车,诗人追至车门,问:“告诉我,明天有多久?”

诗人将小男孩送至港口,油轮的汽笛声响起,迎来的是悲伤的离别与诗人在港口的迎风眺望。

影片的最后一幕,已经是第二天,晨曦懒洋洋的洒在回到那幢楼房的诗人身上。诗人被幻境中的妻子所吸引,走在那条通向大海的走廊上,亲朋牵着手对这大海歌唱,手风琴手、木吉他手,一如当初。诗人走过去,大家便成双成对的跳起舞。诗人和妻子一起跳起舞来。最后,诗人决定宁愿忍受病痛也不去医院“自杀”,他要为明天计划。诗人再度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明天有多久?”幻境消失,妻子远去,只剩下回答的声音“永远或者只是一天”。诗人对着同样的那片海叫喊着小男孩卖给他的词语,母亲的叫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海声依旧。
剧中,我想到的只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当一切被诗化

希腊无愧是一个诗的王国。约公元前八世纪的荷马史诗以及约公元前6世纪的萨福情诗,开启了西方诗歌的先河,成为文学艺术中叙事诗和抒情式两大诗类的奠基石。即使在人文主义和艺术创作备受遏制的中世纪,我们仍然可以在希腊的岛屿山川聆听到鲜活的民歌歌谣和委婉优美的教堂颂歌。上世纪60、70年代,希腊先后诞生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乔治•塞弗里斯和奥德修斯•埃利蒂斯。这一文学现象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绝无仅有,也足以说明希腊诗歌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安哲罗普洛斯,这位希腊导演会把主人公的身份设为一个诗人,而且从一生对诗人讲的“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很为难,我一直很仰慕你,我们这一代是读你的作品长大的。”还可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一个伟大的诗人理应拥有戏剧化的人生与出人意料的举动,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他会在自己拖着年迈羸弱的身体的时候会勇敢的深入人贩子巢穴解救小男孩。

影片里的对白是被诗化了的。诗人对妻子的呢喃细语“然后是黑暗……周围的寂静,寂静……一切都诉说着冬天结束前,天光乍现映出船只迷蒙的剪影,恋人与日落时漫步水边,春天今临的虚假承诺,一切都诉说这冬天结束前……”,小男孩的哼唱“流浪的小小鸟在异乡悲鸣,幸运的异乡,我思念着你,蔻芙拉,我的小花”,这些一句句诗化的语言配合着导演擅长的长镜头和慢镜头以及精致的配乐,一丝丝细微的情感在滋生。我开始觉得忧伤,那些忧伤又犹如手指时常出现的不知由来的细细刮痕,平时你对其无微察觉,可一旦触碰,痛楚便波涛汹涌般袭来。真正的好电影应该是深入观众灵魂的。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诗化,真切让人无法回避的深切感受希腊文化精髓的应该是导演所设下的“追寻”主题。诗人的最后一天其实一直都在追寻,他不断回忆,在追寻往事;他歇笔为了续写拜伦的一首未完成的诗,续写不得,他追寻着灵感,他向小男孩“买词”;他到医院找他老年痴呆的母亲的时候,痛心的询问着母亲,同时,也在询问自己“妈妈,为什么?为何世事总不如意?为什么?为何我们必须腐臭,徘徊在痛苦与欲望之间?为何我一生都在流亡?为何当我有难得的机会,有幸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了家的感觉?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以往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归到家中?为什么?妈,为什么…….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他是一个流亡的诗人,他一直都在追寻着自己,爱以及家园。从这里,或许我们能明白,为什么老诗人和小男孩可以成为忘年交并且在黑暗中相互偎依给予彼此勇气。小男孩在地理空间上流亡,而老诗人则是在时间上流亡。他们都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实质性的还是精神上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所具备的,产生于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认识万物的尺度”。影片中,希腊的非法移民、人口贩卖问题,父女两代人之间的隔阂问题等被赤裸裸的提出,导演至始至终都是怀着一种对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之情来给我们讲述着诗人的这一天。

四、回归

在影片中导演常常毫无预警的在同一个空间进行时间的切换,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不知道哪个是现实哪个是过去。有时,场景可能只是诗人心中的幻想。导演没有明显的时间替换交代却又那么和谐,让我觉得那不像是诗人的回忆,更像是他心灵的回归——“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回再次回归家中?”。之前的我,在平时,虽然很喜欢看电影,但真正原汁原味,从编导、制片、配乐和配音都是希腊人操刀的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书籍上面更是很少涉及,因此,对于希腊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书的“西方文明的源头”上。而这学期选修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再看了老师课上的视频以及听了老师对古希腊文化各方面的解释后,我对希腊的认识同样也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了一种在自主接触后自我产生的对其的个人见解和感受,这学期的希腊历史与文化之旅,让我获益匪浅。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