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教育星空阿信绿苑

飞羽乐园〈39〉─黑喉鸲〈图文〉

Administrator

2011年7月11日

AA

Administrator

2011年7月11日

0
0
0
AA

397 阅读

0
0
0
0
0
0
AA

2011年7月11日

Administrator

397 阅读
397 阅读

2011年7月11日

Administrator

397 阅读

【新三才首发】*前文:
今天要介绍的主角很有「特色」,因为牠行事低调,个性怕生,族群也少,是来台度冬的冬候鸟,却跟本地麻雀「双胞胎」,让人「有眼不识泰山」。而且公、母鸟羽色分辨不易,林间一瞥也不知刚刚看见的是谁。要一直到夏季临行前,牠们终於默默换上繁殖羽时,才知道原来这批怪麻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黑喉鸲」,这时与冬羽的模样反差之大,简直像诈骗集团拥有多重面貌来掩饰身分一样,非常有趣。


(※黑喉鸲雄鸟~秋冬限定。)


(※这也是黑喉鸲雄鸟~身穿夏繁殖羽。)

*外型变化︰
黑喉鸲是不普遍的冬候鸟及过境鸟,小小只约13公分,雌雄不同色,最大的吊诡是牠的「黑喉」名称;因雄鸟喉部不在繁殖期就不是黑的,雌鸟喉部就算在繁殖期也只是污白色,所以一到秋冬时节,您根本就找不到「黑喉」鸲了。

我们说黑喉鸲会用体色捉迷藏;雄鸟夏羽时整个头部都是黑的,一颗头黑到连眼睛都找不到,跟牠的非繁殖羽差异颇大,如您看到黑喉鸲此时的头 、喉、颈,一直延伸到背部都全黑的话,那就是遇见雄鸟了。而雌鸟的长相较公鸟清秀,牠只是整体色泽偏黑,其实黄、褐色部分比较多;基本上不论冬夏,雌鸟头部颜色都比雄鸟淡,胸前的亮橙色区块也没有雄鸟大,母鸟也跟亚成鸟一样类似麻雀,躯体的保护色令牠们在野外极难被辨识出来。

*鸣声食性︰
黑喉鸲,日本人称「野鹟」,本地也叫「黑喉唧」,不过牠的鸣声不是「唧~唧」声;而是发出重複、响亮的「嚓~嚓」,以及尖细的「微」、「微」声。因牠低调,所以不到繁殖期其实很难看到牠在枝头高端鸣叫。

黑喉鸲虽属杂食性,但牠的眼睛非常锐利,飞行技巧也好,还擅长「垂直飞翔」,能够鼓动翅膀暂停空中,也能直上直下作垂直飞降。尤其牠鸟喙形状短短的,前端尖细利於啄击,食物便以昆虫为主,偶尔吃植物种子及果实。具备这种看家本领的牠,有在某特定区域中单独活动的习性。

*出没栖地︰
黑喉鸲的故乡在高纬度的北方,繁殖於欧洲、亚洲大陆北边的各个国家,冬季则南迁到长江以南、东南亚甚至非洲等地度冬。在台湾,四月与十一月是牠数量最多的过境期,比较常出现於离岛( 例如:金门)、海岸(例如:野柳、关渡)、河岸(例如:大肚溪口、八掌溪口)至丘陵地等开阔的环境。

南迁纪录最早是十月,在台族群不多,无论是海岸附近的草丛地带、林缘地带,或农耕地,河床的芦苇丛,还是冬季残留荷叶梗的荷花池,黑喉鸲都很喜欢在其间活动。

*谨慎习性︰
来过冬的黑喉鸲比较怕人,戒心深重不容易靠近,赏鸟人只要接近到10几公尺到20公尺左右,牠就马上飞开了,飞一段不算长的距离後,牠再落下停栖。所以企图靠近是没用的,牠一定会跟你保持固定遥远的距离。

其次,黑喉鸲很喜欢站在制高点上,单独一人观看四周、侍机觅食。说到这牠真是「站有站相」,哪怕枝枒端点微脆,甚至只是草穗顶端,牠都能站得很挺直,还能边站边扭摆尾羽,翘着尾巴,露出白色的腰部,怡然自若的「轻功」十分了得。

但牠在田园突出的矮枝上站着,感觉会有点像嗜杀成性的「伯劳鸟」,一旦看到活动的昆虫,即刻飞至地上跳跃觅食,也会飞捕低空掠过的飞虫。

*其它︰

由於黑喉鸲在台过境,是稀有的冬候鸟。春暖花开的日子还要回到北国繁衍,所以无缘亲见牠营巢与育雏的模样;书上说每当繁殖求偶季节,害羞的黑喉鸲便会大胆的站上枝头,雌雄之间互相鸣唱,配对,模样可爱。之後再用苔草、树叶、草茎,共同筑巢於建筑物、岩石缝或树上,织就鸟巢轻韧柔软,呈「碗」状。…如此枝头风光,真希望有缘一见啊!


【转载请注明:新三才网】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