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教育星空阿信绿苑

飞羽乐园〈57〉─褐头鹪莺〈图文〉

Administrator

2011年10月1日

AA

Administrator

2011年10月1日

0
0
0
AA
0
0
0
0
0
0
AA

2011年10月1日

Administrator

20

2011年10月1日

Administrator

20

【新三才首发】*前言:
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拥有「草上飞」绝技,绝对「身轻如燕」,也像莺鸟一样爱鸣叫,是一隻羽色朴素、擅长筑巢、闲不下来的「鹪莺」,就是人称的「台湾鹪莺」。牠在野外很常见,拥有「扇尾莺科」的特色:尾巴很长,经常不停的跳跃,上上下下的摆动尾巴是牠的商标;牠就是~褐头鹪莺。

褐头鹪莺是台湾特有亚种,也是普遍的留鸟。生性贤慧,古称「巧妇」,织巢技术高超,巢的外型很像布袋,所以俗称为「布袋鸟」(或『褐头布袋鸟』)。牠栖止於耕地田野,跟农夫常打照面,关系紧密,又常在芒草中摇尾巴(把尾羽丢上丢下的),故台语俗称为「芒噹丢仔」,或是更逗趣的说法「丢丢铜仔」,客家人则说牠是「禾笔仔」。

*小巧朴素︰

相信吗?小巧玲珑的「褐头鹪莺」比「绿绣眼」还小,体长14公分的牠尾羽就占了8公分,真正属於身躯的「实体面积」非常小。加上都是单一的灰褐黄(保护色),所以若非牠身体会随自己的叫声上下抖动,遇到危险时还会一直甩尾巴(停栖时更会翘起),在草丛中简直都要隐形了!

仔细观察牠有白色(乳黄)眉斑,但不大明显。还有嘴上似乎黏有两撇小鬍子,但更不明显;所以整张脸很像「乾净的麻雀」,就是没有特色的感觉。尤其褐头鹪莺的幼鸟,幸好叫声不一样,嘴尖跟尾巴也比较长了些,要不然根本就是麻雀!

看这可爱的小鸟羽色如此简单,却还是有冬、夏羽之分;首先看嘴喙,非繁殖期的时候公鸟嘴褐色,夏天一到变黑色。其次再看尾羽,秋冬的尾羽有点灰灰褐褐的,繁殖季的尾羽则是暗褐色,没有灰的成分,而且好像看起来比较长。还有上背翅膀的羽色也有些许不同(灰、褐之间转变),不过这要很细心的人才能看出来了。

还有,褐头鹪莺有个长得像,习性也类似的留鸟亲戚「灰头鹪莺」,顾名思义就是头上颜色不一样。灰头鹪莺脸色灰黑、尾羽较短,不如褐头鹪莺脸色乳黄、尾羽较长「有人缘」。但有一样,灰头鹪莺唱歌婉转悠扬,褐头鹪莺只会连续的单音,这点输牠。

*鸣声栖地︰

褐头鹪莺常三五成群出现,而且真的很爱说话,牠们在草丛补食、嬉戏时,都会发出短促的「踢.踢‧踢.踢‧啼‧啼‧啼…踢」鸣声,主要是由「ㄊ」音组成简单的两至三种的基本音韵,只有在振翼飞翔时才会发出「必剥…必剥」的声音,比较少听。

至於应该使出浑身解数的繁殖期,牠也有「嘀—嘀—嘀—嘀」鸟鸣的变化,此时牠会站在长草茎或树灌丛的顶端大声鸣唱,超级投入随着节奏上下抖动身体,丝毫不怯场,还会听到难得的「滴哩、滴哩…」鸟鸣金属声,甚至还会为了求偶跟同领域的情敌「对骂」飞逐、大打出手呢!

*食性习性︰

想不到吧!这不会长距离飞行,飞行时还因摆尾呈波浪状(身体会上下振荡)的傢伙,又是分布在高茎植物丛(如芒草、稻田、甘蔗、玉米、牧草、芦苇等)或郊区田野(如农田、荒地、溪床、农村耕地、开垦山坡地)等处,感觉就是「很逊」的小鸟,食性却全为「荤食性」,竟然要天天狩猎小型昆虫为生,牠们还吃蜻蜓、蝗虫、蝉、蜘蛛、蝶类幼虫,真是惊人。

幸好褐头鹪莺有点过动,静不下来的话去狩猎还可以,否则牠们一会儿鸣唱,一会儿抖动尾羽、拍击双翅噗噗作响,一会儿走来走去包括侧行、攀爬及跳跃等,也真是閒不住啊!

*巧妇育雏︰
前面说过牠们很会建筑布袋型(吊袋状)的鸟巢,因此被昵称为「布袋鸟」;但牠们仗着艺高人胆大,对筑巢的环境不苛求,任何离地一公尺左右草丛或植物堆的深处都可能成为牠们的筑巢地点,所以人类要观察牠们在繁殖孵育期的生态行为并不困难,可是问题也在这里,褐头鹪莺的亲鸟是会因为人类摸过鸟巢有味道而弃守整个鸟巢的!为使幼鸟顺利离巢,人类务必自律。

这种吊袋状的鸟巢是「编织」来的,牠用细致的草叶、芒草、毛发等材料,技巧纯熟的带着一条条撕开的草叶,在选定的巢位用嘴穿梭编织,织成一长椭圆形的巢。织好的巢底部比较大,开口在顶端侧面,洞口比较小,就像挂在树丛间的草篓子。每年3~8月,鹪莺父母营巢完毕後会下蛋,约下3~6个(以4个最多)水绿色,带有黑褐色斑痕的卵。

鹪莺宝宝属于晚熟型的幼鸟,经过雌雄亲鸟共同分担10~12天的孵卵期,孵出时应该尚无羽毛,破壳开眼的动作就要3~4天;幸亏巢深可以有效保护雏鸟。再这样育雏约十天之後,其间供给的食物量跟天候没问题的话,小小的褐头鹪莺就可以离巢啰!

【转载请注明:新三才网】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免费订阅

標籤:

评论留言

AD